虚构的生活
■张文质
阅读时,我成为书中的人物,我以书中人物的方式不停地铺陈自己正在展开的故事。如果没有出差错,我就会坐到靠东面阳台的房间,即使是在大白天我也会打开台灯,灯光让人不孤单,同时有一种故事继续下去的氛围。我从来没有试图摆脱这样的局面:一个人坐在两排书之中,近旁的书甚至会碰到手肘,我暂时不会想到那些更远更宽阔之处。如果要看风景,我就要侧过身去,或者走到阳台外,这样的事情在我坐到桌前之后,很少发生。这里似乎只有一种接着写字的气氛,吐出我的精神负担,不再感到厌恶与疲劳,这就是我一定会选择的工作。
坐到桌前时,我和社会、教育之类的关系往往立刻变成了罩着一层纱布、可以看清但不必看清的关系。即使喝水,也与在其他地方喝水不一样,我一般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一点也用不着着急,很可能这就是一种家的感觉,一切都变得松软、知悉。
我想到我也身处其中的一个松散的读书组织,姑且把它称为“组织”,就像真的是“组织”出来那样。一群人,前前后后始终有十来个人坚持着共读一本书,就是在“规定”的某段时间各自读着同样一本书,然后再聚集在一起分享已读的心得。有时有个指定的人发言,其他人再作补充,有时则是大家随意地轮流说。还经常在共同的网络中,和更多的也读着这本书的人,根据事先拟定的题目,自由地互动——你想问什么都可以,你想说什么都可以——不经意之间,时间过了六年,同读的书也积下30多本,为书写下的笔记则有650多篇,还进行了26次月谈会,21次在线讨论——统计这些数字使人有种地主老财般的幸福,数字总是越数越多,那些书带来的愉悦感有触觉的、听觉的、视觉的,一直回旋在那里,某些精神的享受大概也靠得住,就是靠不住也不要紧,你知道,一件不是一定要做的事,你已经不声不响做了很久,具体的生活暗暗扩充了又一个边界,那里原先空无一人,之后,定会有所不同。
略有点奇怪的事,也在一次又一次地增加,这些一起读书的人大多记下了这件事:从第一次月谈会开始,每一次聚会几乎都伴随着一场雨,有时只勉强下了几滴,像是善意地问答:“下雨了吗?”“下了,就是下几滴你也可以看到。”有时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一直下到积在地上的水都要淹过半个汽车轮胎,终于有人怎么也到不了聚会的现场。还有一次,早已约好的那天刮起台风,聚会只能延期。更惊险的一次则是相约上午在福州城北的金鸡山公园“映山红”茶馆会合,没想到,早晨的风雨竟造成了茶馆边上山壁滑坡。这样记录下的“事件”近乎虚构,空虚的生活,也许就需要你在记忆中补充这些时间、地点、人物、故事,你如果翻开了一本书,不管它说的是什么,它都还在继续记着自己的“下一句”。
有人说,你们应该为书经常聚会,尤其是在久旱缺雨的时节。
有人问,你们到底因为书获得了什么——这样的获得最好一句话也不要说。
不说收获、功德、惬意,现在仍然说说“虚构”,某种凭空而来,近乎毫无来历、也不知将来去处的生活,也许是最值得过的:一种“自我虚拟”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阅读时成为第二作者,在场的“绿色植物”,不断从空气中“攀附”出可能的图景、家园、祖国,同时对它自己而言无论声势多么壮观,对更多的人而言则是悄无声息的状态。我乐于对之尽力想象,这个世界有种种奇妙,有的人是因为对密密麻麻的文字不读不看而走到一起的,有的人则把“全然利己”的“博学”的幻觉,看作世上唯一的光照耀着自己——所有的书都没有结尾,所有的文字都在另一些文字中继续回响。
(作者系教育学者,“1+1读书俱乐部”创办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