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水的捐款流向何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1”助学活动截至当年6月10日希望工程捐款到位情况共计3351464元。由于年代久远,当时很多人和材料都不容易短时间内找齐,刘菲菲去相关银行发现,1995年时,有些银行记录都没有联网,都是手工凭证,查询起来颇费时间。但她对团委经手的这笔款项的清白表示非常有信心。“据我目前的了解,来源和数目都是很清晰,有据可查,起码在我们深圳这个环节不会有问题。”团委对这笔款项的透明程度“非常有信心”。

  专家:如何建立让捐助人放心的监督机制

  公开透明,需要有一个专业化的标准,不是什么都放网上,公开透明应该是优雅的、细腻的。第一透明人,应该是捐赠人。

  吉安市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提到的“1+1”,是希望工程的一个重要制度设计。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服务项目之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希望工程从1992年开始就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制度设计,叫“一对一”,按照结对子的方式,把捐赠人和具体的受助学生联系起来,想办法让捐受双方建立联系,具体的做法是有一张“希望工程结对资助卡”,一式两份,一份给捐赠人,一份给受助学生,上面有双方的详细信息,双方可以通讯,甚至还可以互相探访。

  涂猛提到“一对一”时说:“这样的话,其实也是为捐赠人提供了一个全过程的监督捐款使用情况的通道,整个过程都是透明的,捐款人都能够参与监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同时我们还有一些补充手段,比如我们的捐款要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最后要把这个审计报告向社会进行公布,包括我们对资助项目要进行评估,最后从受益人的选拔、确定到整个资金的管理,项目的管理,最后都要有一套公益评估指标进行评价,这个评价最后也要向社会进行公布,我们为了保证捐款的公开、透明、有效,还是有一套我们认为比较好的控制、管理的办法。”涂猛说。

  然而,出于中国人的含蓄,捐助者和被捐助者,即使相互通信,也不会直接提及给对方捐助了多少钱,或者收到对方多少钱的资助。这就出现了陈楚碧和陈小喜的乌龙事件。

  当记者就此提问,在“一对一”模式中,资助方如何知道自己寄给孩子的钱,孩子有没有收到,是否全部收到?资助方的钱,要经过哪些环节才能到孩子手中?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表示请示过涂猛秘书长,并以其在开会且不知会期何时结束为由,婉拒了采访。

  如何建立透明的捐助机制?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原司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建立透明机制,关键是两点:首先,政府要对捐赠进行进一步的具体改革。现在有些基金会的捐赠门槛比较高,让捐赠人感到很沮丧,有些捐赠还需要收税,也影响了捐赠积极性。政府捐赠的大门要打开,该优惠的政策要优惠。其次,捐赠要向捐赠者透明。现在很多基金会在网上公开,但是捐赠者知道吗?捐赠公开,首先是向捐赠人公开,向捐赠企业公开。目前的情况是,仅仅只在网上公开,不捐赠的人看不明白,捐赠的人,本身可能不会专门去看。不对捐赠人公开,就没有给捐赠人应有的尊重。

  对于有些基金会促进捐赠人和受助者的联系,王振耀说,在国外,一般是避免两者接触。捐赠人和受助者直接接触,有时会让受助者带有传统的感恩心理,对于捐助者而言,也有可能一直脱离不开对捐助者一生的照顾。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基金会这样专业的机构,来规避相关风险。通过基金会这样的服务平台,一方面,不让受助者知道是谁捐助,另一方面,把相关捐赠信息清楚地告诉捐赠人。

  “公开透明,需要有一个专业化的标准,不能简单化。也不是什么都放在网上,把捐赠人的信息放在网上,征得捐赠人的同意了吗?”王振耀说,“公开透明,应该是优雅的,细腻的,需要专业的组织机构来做。慈善组织的第一透明人,应该是捐赠人。”

  “目前在捐赠信息的公开以及公众对其的监督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崔昕说。崔昕认为,慈善捐款,最主要的作用体现在出现大的灾难的时候,凝聚众智。现有的捐赠模式,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可持续性的问题。“可能今天有捐款,有饭吃了,明天没有捐款,就没有饭吃了。”崔昕说,理想的捐助模式,应该是企业作为公益的主体,进行可持续运作。对于被捐款人来说,也不能有惰性,等着捐助,应该有更多的人自我奋斗。

  但无论哪种捐赠模式,在崔昕看来,都只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补充手段,不能寄希望于捐赠来解决社会问题。

  崔昕认为,要建立透明的捐助机制,需要基金会、慈善组织规范运作,规范运作的重点是效率。“这需要对使用捐款的机构、人进行效率考核,看捐赠的钱物,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崔昕说,“捐赠的100元,是解决10个人的问题,还是解决更多的问题。”崔昕认为,公益性捐助有很多领域,不只是纯救济性的。他所在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要致力于政策研究,因为一个好政策能解决成千上万人的问题。

  不管外界纷扰如何,陈楚碧和陈小喜的生活,在经过了这轮打扰之后,正逐步恢复平静。陈楚碧说,虽然12年前就知道了捐助款缩水的事情,但这些年,她一直没停过做善事,只是更多成了亲力亲为。她和老公亲自把钱物给一些特困户或者需要帮助的老人送上门。

  这些年陈小喜换过几份工作,现在是一名叉车工人,工作非常忙,两班倒,从早上八点工作到晚上八点。他有个朴素的心愿,想攒点钱,给家里的父母盖房子。只是,在工作之余,这个曾经想继续上学,曾经语文、数学总分考出了187分(满分200分),曾经差100多元就能读高中的他,有时候也会想想,如果他收到了400元的爱心捐款,也许命运就会改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