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社区学院上课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张婷  实习生 刘博智

  3年前,山东省诸城市的1249个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208个农村社区。那时,新居民们以为只是换了个名字,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3年后,诸城农村社区学院的13个社区分院和208个社区教学站教会了居民们新技术、新本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老百姓才意识到,这样的社区的确和村不一样。

  “楼房改变的只是农民的住宿方式,社区学院改变了农民的生存方式。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现,最终要靠老百姓头脑中的变革。这其中,社区教育的功劳最大。”诸城市市长张洪全说。

  居民的生活被学习悄然改变

  以前农闲的时候,居民们不是聚在一起打牌,就是蹲在街头闲聊。自打有了社区教育,学技术、看新书、谈礼仪,成了最时兴的事。

  3月初的诸城,春寒料峭。

  清晨6点,家住东枳沟社区的邬秀基大娘从热乎乎的被窝爬了起来,穿上棉衣,简单地喝了点儿粥就准备出门。

  正是农闲时节,邬大娘要去哪儿?“约上几个老姐妹,到社区分院听养生课,上课的专家可是大学的教授哩!”邬大娘乐得合不拢嘴。

  跟着邬大娘,不到10分钟,记者就来到了诸城农村社区学院枳沟分院。按照诸城市的规划,每5个村即是1个社区,公共服务半径不超过2公里。“比城里还方便哩!”邬大娘说。

  走进枳沟分院,记者看到,气派的学习广场足以开展几百人的大型活动,新建的教学房配备有培训教室、技能训练室、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多个功能室,硬件上的投资赶得上一所标准化学校。

  邬大娘要上的养生课被安排在能容纳200人的培训教室里,教室已基本坐满了。“我们农民原来哪有条件听养生课?现在,社区请来大专家,谁也不愿意错过机会。这不,几个社区的乡亲们全来了,你要不早起,还真占不上位置哩。”土墙社区的居民郝维安说。

  给新居民上课,是诸城市领导的主意。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并不是简单地把农民从平房请进楼房,关键是要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人。要达到这个要求,教育必须先行。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社区教育被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市教育局设计了一张覆盖全部108万名居民的学习网,撒了下去。

  为了“打造10分钟学习圈”,诸城市教育局依托国家级重点职校——潍坊工商职业学院的师资开办了农村社区学院;在13个镇街建起了标准化的社区分院,全部配备了“7室3中心”;在208个社区成立了农村社区教学站,随时将课程送到田间地头。(下转第四版)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