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个人“正能量” 解决就业难题
■唐传英 孙振祥 范睿婷 高佳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深入,世界经济形势日渐严峻,而多年的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
提升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利器
很多学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供需关系不平衡、就业歧视和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其中,供需关系和就业歧视是市场宏观环境所致,短期内对高校和大学生来说具有不可抗拒性,而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通过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得到提高,因此高校应对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给予更多重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新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着力建成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提升就业能力的支持服务保障体系无疑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进一步研究,也有了现实的必要性。
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在对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构成还是在可操作的实践指导框架上都较为薄弱。西方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就业能力”作为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工具,并提出了一系列较有代表性的就业能力构成模型,如DOTS模型、USEM模型和就业能力模型(CareerEDGE)等。其中就业能力模型(CareerEDGE)具有简洁、易懂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得到西方学术界的认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就业能力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就业能力模型(CareerEDGE)具有实际意义。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五个维度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学术界有很多看法。其中,荷兰学者蒂森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就业能力”提供了一个全景性的视角。他认为应从核心定义、拓宽定义和全包涵定义三个层面来揭示“就业能力”的内涵。核心定义是指成功完成某项具体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拓宽定义在核心定义的基础上加入了意愿、态度等个人属性;全包涵定义则把环境和实现条件等包括了进来。就业能力模型(CareerEDGE)中“就业能力”的基础就是蒂森的“就业能力”拓宽定义,是指那些使人获得、维持能够带来满足和成就的工作岗位的技能、知识、理解力和个人属性的组合。
2007年,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就业能力研究中心首先提出了就业能力模型(见图),该模型的核心部分是处于底层的职业发展学习,经历、经验,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解力与技能,通用技能和情商等5个基本要素。这5个要素相互关联,存在着一定的重合关系;在这些要素基础之上的反思和评价对于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和自信具有重要影响,而自尊、自我效能和自信又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解力和技能 很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就是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深入学习,获得学位,得到更多的认可,以便获得更好的工作。事实证明,在专业领域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专业学习成绩也是用人单位考察大学生最简便、最客观的手段。
通用技能 有的学者称之为“核心技能”、“关键技能”或者“可迁移技能”。本模型中的“通用技能”是指那些能够支持大学生在任一领域进行学习和工作的技能。一般而言,雇主希望大学生拥有以下通用技能:创造力、适应力、学习意愿、独立性、团队合作、管理他人、抗压性、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量化能力、注重细节、承担责任、组织计划能力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情商 情商是人们识别自身和他人的感受、激励自己、合理处理自己的情绪和人际关系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人际互动为核心的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这种岗位对情商具有较高的要求。
职业发展学习 大学生了解并选择那些适合自己特点并有兴趣的工作的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中搜寻、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简历、面试等活动向潜在雇主展示自己的能力,做好职业发展决策的能力等。
经历、经验 包括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雇主会重视有工作经历和经验,能够从中进行反思并将其所学应用于实际的大学生。大学生丰富的生活经历对于就业能力来说也起较大提升作用。
反思和评价 上述五种基本要素虽然重要,但是具备它们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反思和评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了解自己已经具备了的就业能力,明确将来提升就业能力的方向。有效的反思和评价要求大学生以一种有利于提升就业能力和自我意识的方式来规划、记录、反省自己的经历,理解如何在新环境、新岗位中发挥自身的通用技能;制定现实的和合适的职业规划等。
自我效能、自信和自尊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于自己能否利用自身技能去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自信程度,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感受、自我激励和行为方式。自信是自我效能感的外在体现,可以通过人的言谈举止体现出来。自尊是指对于自身价值有着根本认同,同时又能够对自己进行客观、现实的评价。这是大学生的知识、理解力、技术、经历等个人属性与就业能力之间的重要纽带。
基于模型优化高校就业指导
当前是一个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时代,更多雇员会在组织内部的不同岗位和不同组织之间进行流动和转换,就业能力对职业生涯的成功显得极其关键。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为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发布就业信息、组织招聘会等方面,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注度还不够。应积极转变工作观念,简化就业手续办理流程,将发布就业信息和组织招聘会等工作外包给学生兴趣社团或专门的服务公司,将工作精力集中到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上来。就业指导工作要更多转向发展式指导模式,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心理调适、职业决策咨询、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等职业指导工作。
拓宽学习、培训和实践渠道,助力大学生提升专业知识技能、职业发展技能和通用技能。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引导大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制定政策,搭建平台,激励大学生参与多形式、多类别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入而广泛结合并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接触各种职业角色,使学生能够在直接的职业经历中获得成长。组织各种培训和模拟面试实战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简历撰写能力、笔试能力和面试能力;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团队合作、抗压性、独立性、适应性等多主题拓展训练,提升大学生的情商和通用技能。
强化咨询辅导,帮助大学生实现反思和评价。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专职化、专业化、稳定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聘请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研究部门的专业人士以及成功校友担任兼职职业发展导师,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应用量化职业测试工具,通过深度个性化咨询、分层分类辅导、团体辅导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注重正面激励,提振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提升求职过程中的自信和自尊。大多数大学生求职过程较为艰苦,很容易产生压力和情绪波动,在求职初期和中期,这种受挫感尤为强烈,从而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影响自身潜能和优势的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要关注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一方面要通过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提升自信,激发和增强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要多树立身边的成功典型,通过宣传榜样、针对性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调动和发挥自身的正能量。应该将对于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的肯定和正向激励贯穿于整个就业指导工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