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小组”助推区域教学改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个配套合理、管理科学的学生组织体系才能有效推动学校整体运作体系的重新构建,才能为区域改革培育一方肥沃的土壤。

  ■蔡洪伟

  从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愈加认识到:区域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除了需要思想统一、信念坚定、管理到位、执行到位外,还需要关注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努力构建一个有效的学生组织体系,使其服务于改革的整体推进。

  从2009年开始,我们努力践行品质教育,着力培育合格公民,全力推进以“美丽小组”创建为依托的区域教育教学改革。

  现实——有型无魂的传统学习小组

  当下的学校学生组织体系是:学校(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或团委)——班级(班委、中队或团支部)——小组(小组长)——个体,显然小组在学校整个运作体系中处于最基本的组织单元,是区域教改推进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然而,审视目前的小组管理,表面看上去是一个层级完善的有序组织体系,但实际上它却处于一种有型无魂的状态。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学校教室里一般是八列四个小组,学生人数多,组织体系松散,小组功能和影响力有限,对“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的实施和团队凝聚力形成、班集体文化建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学生小组这个基本的组织单元“活性”不足,那么整个区域的教育肯定会发展乏力。

  愿景——创建神形兼备的“美丽小组”

  为了给区域教育改革注入一股强心剂,我们抓住小组建设这一基础工程,针对传统学习小组的弊端,着力推动以“美丽小组”为核心的美丽班级创建工作。

  在结构体系改造上,我们要求各校的各班级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建立五到六人小组,在教室内围桌而坐,这是对传统小组进行的“型”的改造。组内异质使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变成一种学生互帮互学的丰富资源;组间同质使小组间竞争在公平公正的良性状态下开展。

  在活动体系建设上,结合课堂内外各项活动,创设小组成员同学习、同生活、同实践、同社区服务、同竞赛的情境,意在强化团队意识、推动小组的形态和功能发生实质性变化,促使小组合作“正能量场”的形成。

  在评价体系创建上,着力构建日、周、月、学期的评价体系,其中涵盖了从个体到小组到班级,从学业到德育、体育、艺术等综合评价。可以说,评价成为“美丽小组”团队建设的强有力推手。

  变革——“美丽小组”创建的推进策略

  在区域整体推进“美丽小组”创建过程中,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来自原有传统学习小组在班级管理中已形成的惯性,二是如何避免新型学习小组在创建中“穿新鞋走老路”,成为“换汤不换药”的“新”小组。

  我们整装上阵,逐渐形成“以行政推动为主导,专业引领为支撑,试点创建为基础,评价激励为保障”的宏观推进策略。在教育局层面思想高度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学区在区域教改中的行政助推作用,由学区负责区内各校“美丽小组”创建工作的实施。县教科研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和教育督学中心三驾马车,“合心、合力、合拍”做好“美丽小组”创建的科学研究、培训和指导督促工作。他们对创建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等方式总结经验,对薄弱学校、教师实施帮扶;建立起本土培训专家库,确保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跟上“美丽小组”创建的步伐;对各校“美丽小组”创建进行定期和随机督查,在确保规范性的同时鼓励各校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

  根据“实验学校先行、非实验学校跟进、全县区域推进”的工作思路,我们通过“试点班级示范、实验学校引领”的辐射带动,稳步推进“美丽小组”创建工作。2010年取得试点经验后,在单位自主申报、专家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全县先后确立了20所课改实验学校开展“美丽小组”创建工作。截至目前,我县“美丽小组”建设已实现中小学全覆盖。

  评价体系的完善是“美丽小组”创建深入持久开展的关键。县教育局着力构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评价激励机制:每年开展“美丽小组”、“美丽教师”、“美丽班级”的评选,调动师生参与“美丽小组”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将“美丽小组”创建工作列入校长、学校年度考核内容中;以班级为单位将教师参与“美丽小组”创建的积极性和工作实绩纳入绩效考核方案,并作为教师聘任、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

  若把区域教育改革当作是种子的话,那么小组的重新建构就是在培育一方肥沃的土壤。种子只有撒到肥沃的泥土中,才能健康发芽,茁壮成长。我县“美丽小组”的创建,就是在为区域教育改革打好基础工程。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县各中小学新的学习小组模式逐渐形成,区域教改渐成燎原之势,教改成果得到省教育厅的高度认可,省内外多地教育同仁前来考察、学习和交流。

  (作者系浙江省安吉县教育局副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