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打造“自主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赵小雅

  从2010年秋季开始,物理老师陈怀忠就成了郑州一中特殊小群体中的一员。随着“主体课堂实验”在高一4个班开始推行,陈老师与其他14位老师一起,成了这场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先行者。在郑州102中,从2009年开始启动的“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实践,拉开了该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序幕。校长崔振喜说,相对于前期追求的有效、高效,自主课堂已经是“第三代课堂”,这样的课堂明显颠覆了原有课堂的学习模式、教学方式、学习内容。

  执着课改的不仅是这两所学校。在郑州市,记者所到县区和学校,对课改的认知和实践路径有着高度共识。在郑州一中校长朱丹看来,这是因为“有气候、有种子”,而他所说的“气候”和“种子”,就是郑州市矢志不渝推进十年课改所积淀的深厚基础。

  那么,十年课改,郑州市到底走过了什么样的路?课改又给郑州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从关注课堂方向、课堂行为,到关注课堂文化的重建——

  课改带来教与学行为的深刻变化

  眼下,“道德课堂”成了郑州市课改的热词之一。

  说起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说,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恶化了师生的生存状态,并导致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健康发展的过程,这成了郑州课改的新方向。

  从2004年起,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全市推进的校本教研搭建了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平台,细化解读课标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促进了教学行为的落实。从开始的关注课堂方向、课堂行为,到关注课堂道德、课堂生命和课堂文化的重建,到目前最终确立更加清晰的“道德课堂”建设新目标。

  郑州一中高三(1)班学生王思凡自认为是乖乖女,性格比较内向,但从2010年学校开始探索实施“主体性课堂”以来,她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变了。由于课堂上总是有讨论与争论,她变得敢于表达、愿意分享了。她说,在这样的课堂上,她不再执着于对与错,而是执着于能够自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郑州73中七年级历史老师林照楠说到现在的教学时很兴奋,她认为与原来的教学相比,目标更明确了。她说:“现在教学中我首先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即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而这三个问题,正是郑州市教育局围绕“道德课堂”建设提出的教师8项基本素养当中的第一条。

  (下转第三版)

  新闻拓展

深化课改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郑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毛杰

  郑州开展基教课程改革实验12年来,从建立、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到加强中小学学科建设;从提高教师学科能力,到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从对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有效性的叩问,到对课堂道与德的求索;从课堂教学评价范式的研究到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用区域教育的实践行动,探索走近目标的路径和方向。

  作为区域教育的管理者,我们以价值引领、制度建设为核心进行顶层设计的优化,涵养教育生态,让教育的主体——学校、教师、学生拥有充分生长的空间。全市各中小学以持续追问教育价值、不断反思教育行为为思维原点,在对“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的践行中,把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牢固确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实践探索。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