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深度合作共筑“强国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天津大学石化中心科技人员在广西广维化工公司生产线上指导。 (资料图片)

  开栏的话

  为了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践行“走转改”,中国教育报精心策划、全力推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教育报走进高校新闻特别行动”重大报道,组织记者深入“985”、“211”、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等各级各类高校,与高校师生交流互动,宣传报道高校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新经验,通过典型报道、问题调查、成就展示等方式,进一步引导高校师生凝聚共识,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今天本报推出“走进高校新闻特别行动”的首篇报道,记者走进中国现代大学的源头、已有118年办学历史的天津大学,报道该校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本报记者 高靓 唐景莉

  穿过繁华喧嚣的卫津路,走过卫津河桥,踏入庄严古朴的天津大学校门,我们开始了中国教育报走进高校新闻特别行动报道的第一站。

  举目而望,北洋纪念亭——这座正对校门的白色花岗岩建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里,记载着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的诞生。从北洋大学到天津大学,这所诞生在甲午海战之后的大学,一百多年来一直秉持着最初的“强国梦”,一代又一代天大人,始终在为之不懈努力,不懈追求。

  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今天,在举国上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际,天津大学不忘使命,结合自身优势,探索着一条覆盖“面—线—点—平台”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以主动姿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面——助力地方产业升级

  天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杨明海心里有一张中国地图:“经过实地测算,凡是坐高铁当天能打个来回的地方,都是学校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区域。”

  如何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天大人主动出击。仅2012年上半年,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就带队走访了河北、山东、江苏、辽宁四省的二十多个县市。结合天津大学化工、机械、材料、电力、水利等优势学科的特点,学校狠抓区域合作布局,让优势学科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

  山东淄博一直以生产水泥、陶瓷等传统建材为生,急需产业升级。2012年,天津大学在淄博高新区成立了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根据淄博乃至山东省支柱产业定位,与山东重山集团签订了总额2500万元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硼同位素生产工艺及装置的开发和设计”。

  硼的同位素是核电站中控制核反应的重要材料,但我国一直依赖于进口,因此它的工业化生产对于地区产业升级、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在淄博市政府的支持下,7000平方米的研究与公共检测平台和3万平方米的技术中试基地已经建立,产业化并不遥远。淄博市一位政府官员形象地说:“将来20亿元的产值可能就是一两车的材料,比现在100辆卡车的建材都值钱!”

  在一望无际的黄海上,100多米高的风机犹如一个个巨人,源源不断向江苏启东输送着绿色能源,这正是天津大学同江苏省合作的成果之一的海上风电。

  按照国外传统方法,安装一台风机需要一个月,成本高、风险大、施工困难。(下转第四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