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践练就学生硬功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通讯员 王德勋 周苗苗

  已是晚上十一点多了,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大三学生丁桃红还在赶写一篇关于淮安家政的稿子。她说,最近在负责《淮海商报》的一个专题报道。她已经在那里实践学习两年了,独立负责一个整版稿件已是家常便饭。丁桃红是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与淮安报业传媒集团协同育人受益的一个代表。

  校媒协同打造专业实践平台

  从2010年开始,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与淮安报业传媒集团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签订了包括定期评报、学生到集团实训、每日报纸纠错、媒体资深记者来校授课等协同育人协议,既服务了地方,也为学生搭建了实训平台。学院践行开放办学理念,聘请业界富有专业工作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家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邀请传媒界精英来院在“传媒大讲堂”开设讲座,实行专业教师到行业挂职锻炼制度,组织学生赴北京、杭州等地的动漫节、节进行采风实践。通过以上途径实现校内课堂与行业实践的无缝对接。

  大四学生周滢滢曾多次在中新网发表文章。2012年10月,在校内聆听了范承祚关于周恩来生平讲座之后,深有感触,回宿舍之后迫不及待地写下了通讯《周恩来翻译回忆总理》,在中新网发表,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等转载。“作为新闻人,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是必须的。”周滢滢说,她的这些成果大都得益于学院的实践教学。

  “我们在校内的各种会议、活动现场都能看到传媒学子忙碌的身影,在各大媒体上也经常看到传媒学子的名字。”学校宣传部副部长张同刚说。

  借石他山激发专业实践兴趣

  2013年春节期间,淮阴师院传媒学院大三学生刘璐、吴扬等受课堂教学案例片《舌尖上的中国》启发,拍摄了纪录片《舌尖上的淮安》,在优酷播放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淮海晚报》对此进行了整版报道。刘璐说:“这是我们的课堂实践作业,老师不限定选题。拍摄出来后拿到课堂上讨论再修改。”第一部纪录片就如此受欢迎,刘璐打算花一年的时间去拍一部新的纪录片《淮安的味道》。

  课余时间,学生还自办院报、模拟电视台,实行项目制教学,从策划、采访、编排、印刷全部由学生一手包办。“学院通过修订教学方案,将实践课时比例提高到30%至40%,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时间和空间。”传媒学院副院长陈长松说。

  “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又不断前进,在国际性比赛中获奖是对我付出的一个回报。”前不久刚从北京参加国际大学生微电影颁奖盛典回来的大四学生高迪说。

  知行合一打牢专业实践基础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容易产生重理论培养而轻实践应用的倾向,然而在淮阴师院传媒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运作却大大改变了现状。

  一个精心制作的迎新连心墙上,早已贴满了2012级新生表情丰富、造型各异的与家长合拍的照片。这是传媒学院特殊的迎新活动,老生精心为新生和家长拍照留念,现场打印出来,一张由新生贴上连心墙,一张给家长留作纪念。

  “让新生在亲身参与中形成专业认识和专业认同,也给老生搭建了实践平台,更好地融教育管理与专业实践为一体,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传媒学院院长史晖教授表示。传媒学院坚持文理渗透、技艺融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倡专业实践,为学生搭建了宽广的实践平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