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实现中国梦,哲学社会科学大有可为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马敏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对“中国梦”作了新的阐释,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创新理论、咨政育人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工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哲学社会科学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实现中国梦,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政策解读和宣传教育作用。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如何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如何正确体悟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和制度保障?如何让中国梦深入人心,真正成为汇聚13亿中国人正能量的集结号?这些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及时予以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阐释和回答。

  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发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用,发挥专家学者云集的优势,用群众易学易懂、易感易知的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梦宣传教育,让中国梦进课堂、入车间、到地头,让亿万群众知晓中国梦、心系中国梦,在实干中实现梦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研究并着力回答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解疑释惑、澄清误区、分清是非,正确引导舆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充分发挥中国梦的纽带作用和号角精神,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筑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实现中国梦,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道路指引和理论创新作用。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创新的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丰富的实践。在这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经验和发展道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是什么成就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仍然要坚持这条道路。特别是在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迫切需要加强党的理论创新,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党的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要围绕这些重大理论和时代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论阐释,认真研究和总结提炼我国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及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研究治国理政的客观规律,增强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鲜明的道路指引。

  实现中国梦,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解疑释惑和咨政服务作用。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发展的问题和发展中的问题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少,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让全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就必须直面和解决这些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而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不仅在知识创新和学术创新,更在于研究回答矛盾和问题,用扎实的研究成果来解疑释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针对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拿出有针对性、有分量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切实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这是当今哲学社会科学彰显价值、自我发展的重要使命。

  只要我们能够立足国情,立足当代,立足实践,深入研究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等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重大课题,哲学社会科学一定大有可为,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不可替代的贡献。

进一步加大投入,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钟秉林

  长期以来,财政部、教育部等有关部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不断加大投入,高校社科研究项目经费从“十五”末期的5000万元,逐步增长到2009年的4亿元。“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的设立有力支撑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然而,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经费不足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4亿元的投入已连续5年没有增长,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高校文科教学科研队伍达45万人,按4亿元科研经费测算,人均科研经费不足1000元/人·年;按10万元一个课题测算,承担课题教师数不到1%;按每年43000人左右的平均申报规模测算,立项率不到10%。高校教师普遍反映申报项目很难,特别是地方高校、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青年教师,申报项目更难。另一方面,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中长期重大专项和“走出去”战略计划、新增重点研究基地和专题数据库建设等项目无法启动,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瓶颈。

  比较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基金,这种投入上的差距更为明显。国家社科基金从2009年的4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2亿元,增长了2倍,到2020年将达到20个亿;一般(面上)项目单项支持也由10万元增长到18万元,重大项目立项规模增长了8倍。国家自然基金从2009年的7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50亿元,增长了110%;其管理科学部的面上项目单项支持也由25万元增长到54万元。

  为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高度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队伍、项目、经费、成果、获奖数量等方面,均占全国85%以上。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以及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迫切需要加大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

  2.充分认识“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的特点和作用。“繁荣计划”专项资金项目实施以来,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一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繁荣计划”专项资金在使用目标上,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发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育人功能。二是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的使用针对高校学科综合、文理交叉的特点,重视构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对策研究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三是构建和完善科研资助体系。“繁荣计划”专项资金除用于资助高校的科研项目外,还用于支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数据库和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成果推广和转化、优秀成果和人才“走出去”战略等;并努力构建由国家项目、教育部项目、省级项目、校级项目组成的项目资助体系。四是重视基础研究,统筹应用研究。“繁荣计划”专项资金针对高校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重点支持基础理论研究,鼓励自由探索,注重长期积累,推动基础研究向世界水平迈进。同时,统筹协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对策研究,重点支持跨学科研究、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

  3.切实加大“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的投入。建议2013年“繁荣计划”专项资金增加到6亿元;“十二五”期间逐步增加到10亿元。同时,完善“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的经费投入保障和监督机制,建立起稳定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资金,不断完善项目资助体系。

整体设计 深化转型 创新管理 顶天立地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宋永忠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有新的更大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最近,习近平同志向13亿中国人民勾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他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新形势、新目标和新任务对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主阵地,是思想创新引领、人类文明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的最重要力量,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直接责任者,这就需要高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新发展,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不懈努力。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整体设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科现状,围绕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制定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确立“大文科”建设的理念。制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核心、科学研究为基础、文化建设为灵魂、师资队伍为保障、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的“大文科”发展规划体系。注重提高学科的组织化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