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处理好重点建设与学科平衡发展的关系。优化调整学科结构,把传统优势学科、对长远发展有价值的学科和现实迫切需要的学科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为了提升和保持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必须做大做强若干优势学科,努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大力扶持社会急需的新兴学科。
二、以科学研究转型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转型势在必行,通过改革使科学研究在深度与与广度上得到进一步升华。
一是研究思维的转型。要确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思想,打破思维定式,以思维方式的转型促进研究的转型。确立“顶天立地”的指导思想和学校的主攻方向。一方面要跟踪国际国内学科前沿、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追求重大创新,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乃至顶尖水平;另一方面要立足现实,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现实问题和战略急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二是研究方法的转型。改变单靠传统的理论演绎和“寻章摘句”的研究方法,主动走出书斋、走进生活和实践,以调查研究得出的数据和事实说话,而不是空泛议论;通过传承创新、原始创新、协同创新、综合创新,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社会效益。
三是研究模式的转型。切实改变单兵作战和小作坊式的科研模式,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专业和交叉学科的协同合作,培育、搭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进行协同攻关。积极开展技术上的创新,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技术的研究观念,加强文科实验室建设,以先进科学的建模分析,严谨细致的逻辑推论等进行论证,重视不同学科研究模式的借鉴与整合。
三、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加强科研机构建设,改革科研管理体制。要积极培育和创建跨院系、跨学科甚至跨学校的研究机构和协同创新中心。重视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健全体现责权利结合的科研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科研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完善对科研和教学人才的激励机制。从宏观上处理好基础性研究、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三者间的关系。重视和加强应用学科研究,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将对社会贡献大小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切实改变只重视专著、论文类成果,轻视研究报告、文学艺术创作、咨询服务的倾向。
四、以高素质人才为不竭动力保障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把努力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作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和不竭动力。每个学校都要着力培养若干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大师,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让中青年骨干多挑重担,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使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脱颖而出。大力落实教育部“走出去计划”,注意培养能参与国际对话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着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哲学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提高文科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
培养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党委书记 黄德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再一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自觉,是其对自身文化的形成、发展、现状、未来及其文化要素中的精华和糟粕、优势和缺陷所具有的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和觉悟。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源自文化的自觉。因此,没有文化自觉的所谓“文化自信”只能是盲目的、虚假的“自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觉之上。培养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培养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必须对中华文化传统有着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和觉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所公认的,这是我们培养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基石。中华文化虽然有其灿烂辉煌、无与伦比的优点,但也包含着封建落后、不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糟粕。只有客观理性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优点和糟粕所在,才能更好地发扬传统,汲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但是,中华文化作为一个内容复杂、形态丰富的巨大系统,要准确把握其精髓,辨别其糟粕,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争论乃至批判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文化自觉的追求,也留下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十八大报告都明确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是培养和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何甄别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并有效地传承与弘扬,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解决的前提问题,也是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当前,传统文化虽然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尊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打着传播传统文化的旗号,以实用、庸俗的功利化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大肆宣扬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东西,良莠不分,沉渣泛起,这应引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警惕和重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首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有必要组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如何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个问题开展讨论,以便形成国家层面的中长期研究规划安排,整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来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这对培养和树立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是至关重要的。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培养和树立,必须对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善于在与不同文化的比较中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文化价值,确立自身文化的地位。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包容精神,几千年来不仅以汉民族为主融汇了我国多民族的文化要素,而且也吸收了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元素。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尤其广泛而深远。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中华文化与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目前,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也应该引起注意,如西方文化的流行导致西方价值观的蔓延和对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崇拜,英语教育的单一化和功利化导致汉语作为母语教育的日益弱化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加强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和介绍,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也要为国家科学制定文化和教育政策提供智力支持。只有对世界各国文化既能开放包容、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又能坚守和传承自身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才能真正培养和树立起我国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培养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自觉作为,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找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张雪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必须找准着力点,把握规律性,以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给育人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战略主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品质、塑造良好人格、陶冶高尚情操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要认真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为重点,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敢于直面社会焦点问题、现实矛盾,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从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实际出发,多运用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手段,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汇聚起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强大正能量,不断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牢牢把握协同创新这一关键环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其创新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文化传承创新的成效。党的十八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局出发,强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这为新时期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在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的同时,抓住当前实施“2011计划”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水平。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封闭半封闭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模式,积极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和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培育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协同创新体,着力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平台新模式新机制,以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引领和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