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形象现状总体趋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形象在地方发生了实质性变化:2001年,沈阳教育系统的群众满意度在被评议的30个重点部门中排名倒数第一。经过整顿,曾连续3年在全市行风评议中排名末位的沈阳教育系统,一跃成为全国教育行风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习的典范,群众满意率从2003年的63.1%上升到2006年的90%,群众投诉举报率下降了92%。青海省教育系统在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测评排序中,多年处于行业管理类后三位,一度是群众质疑最多的行业之一;经过治理,2008年,教育系统排名跃到第四位;2009年再跳到第二位,2010年位居行业管理类第一位,2011年蝉联行业管理类第一,行风建设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影响教育形象的主要因素分析

  教育形象的种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形象的塑造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经济发展、政策导向、公众认知、媒体宣传等因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教育形象是一种社会综合征。

  (一)与经费投入有关

  “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使教育陷入多难境地。以占世界1%的教育经费承担了世界23%的受教育人口,导致了诸多矛盾,如受教育人口日益增多与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家庭支付能力有限的矛盾,进而使教育陷入欲扩大规模而又无力扩大、欲满足群众教育需求而又不能加重群众教育负担的状态。这使得教育经常处于“进亦忧,退亦忧”的困惑中。中小学乱收费、家庭分担教育成本份额过大,与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直接相关。有些地方教师待遇低、不稳定、进取心减弱,与政府落实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二)与政策导向变化有关

  对教育性质一度认识模糊,如有人依据1992年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教育确定为第三产业,以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内需的思想进入政策层面;有人依据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开始了公办学校实行“民营机制”的“转制学校”的尝试,一些引发争议的“盘活国有教育资产”、出卖公办学校的“改革”,后又强调教育公益性。

  (三)与社会风气有关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超过0.4,进入少数不平等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行列,社会风险累积,利益主体分化,进入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在这样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教育难以独善其身,教育形象好坏绝不是简单的行风问题,不少问题其实是社会不良倾向在教育系统的反映。行风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国家治理力度大,社会风气就会好转,进而带动教育形象的好转,反之会消极影响教育风气。

  (四)与职业素养有关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当允许市场机制推动部分教育发展时,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暂时利益的诱惑下表现出急功近利倾向,如在办学上盲目攀比,引起规模、结构失控,效益、质量下降等;部分教师狭隘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失衡,导致进取心减弱和职业道德滑坡,从个人利益出发决定对工作的取舍和投入精力的程度,校内上课敷衍了事,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兼课赚钱上,威信不够脾气补,知识不够距离补。

  (五)与公众认知有关

  公众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教育期望值越高,对教育现实批评越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培养了4000多万大学生,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他们参照系多样,固守“学而优则仕”,“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改变命运”等观念,面对独生子女和人才高消费的现实,对教育的意见越来越尖锐。据有关数据,2010年国内近100万人放弃高考,其中出国留学者占21%。

  (六)与媒体宣传有关

  总体状况是:主流媒体意见少,教育媒体颂德多,社会媒体批评多,网络传媒流言多。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一所学校的不规范、一个教师的无德,经过社会媒体报道,被无限放大成我国教育的普遍现象,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字眼让教师俨然成了十恶不赦的“眼镜蛇”,在人们心里形成了不好的印象。如武汉一中学誓师大会标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河南某学校差生伺候优秀生吃饭,陕西某学校让差生戴“绿领巾”……在猛烈的大众传媒攻伐中,公众实际上对教师采取了双重价值评价标准,既要求坚守清贫,又要求德才兼备。在当下一些颇有影响的影视作品中,教师、校长形象或是说教式的悲情人物,或是萎缩的小人物,如《乡村爱情》里的皮校长、《马大帅》里的马校长和他的同事们等。

  合力加强教育形象建设

  教育形象建设重点在学校,基础在教师,责任在政府,关联在社会,需要内强实力,外塑形象,增强服务意识和公关能力,化解矛盾,减少投诉,平息不满,促进教育形象的根本好转。

  (一)育人为本,服务至上

  以人为本、专业服务是提升教育形象的核心。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是充满爱的事业。作为联系千家万户的教育,更应把积极服务作为推动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要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导向,从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出发,增强教师、家长对学生成长的共同责任感,努力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人人成才。要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站在家长立场积极服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中体现服务。

  (二)提高质量,强化特色

  质量是提升教育形象的根本。要明确标准,增强特色,在历史比较中提升质量,在同类比较中提升质量,在社会评价中提升质量,在国际竞争中提升质量。

  (三)加强管理,克服短板

  管理监督是提升教育形象的制度保障。应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手段,克服急功近利,以行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以部门利益服从民族利益,以单位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以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四)融入社区,贡献社会

  融合社区是提升教育形象的重要手段。要植根社区,融入社区,增强责任,贡献社会,树立正面形象。

  (五)优化环境,引领风尚

  优化环境是提升教育形象的重要基础。应美化校园环境,增强环境育人;调整人际关系,提高教育危机管理能力,优化心理环境;善用媒体,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正面宣传,控制负面新闻发酵,重视业内外媒体,关注国内外影响,扩大社会理解和支持。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