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科学者畅谈中国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大钊对民族解放事业的理解和追求,在他生前发表的著述和讲演中有许多或雄辩或诗意的表达。在1919年9月的一篇文章中,李大钊写道:“我们的理想,是在创造一个‘少年中国’。……我们‘少年中国’的理想,不是死板的模型,是自由的创造;不是铸定的偶像,是活动的生活。”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李大钊逐渐意识到,只有“一方面注意团体的训练,一方面也要鼓动民众的运动,中国社会改革,才会有点希望”。李大钊写这句话是在1921年3月,那时已为建党做了大量工作的他接着写道:“中国现在既无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C派的朋友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并注意促进其分子之团体的训练,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或者有所附托!”值得特别重视的是,李大钊在强调通过党的建设来实现社会动员的同时,尤其强调要把民众运动所追求的美好社会,与民众个人所追求的美好人生,统一起来。如他在1923年的一篇文章中所说的,“一方面是个性解放,一方面是大同团结。这个性解放的运动,同时伴着一个大同团结的运动。这两种运动,似乎是相反,实在是相成。”

  把中华民族的集体夙愿与中国人民的个人梦想统一起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要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李大钊不仅是一名为救国救民赴汤蹈火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对文化学术念兹在兹的教育家。1923年4月他在上海一所大学讲课,告诉同学们:“人们要过优美的高尚的生活,必须要有内心的修养。史学、哲学、文学都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并且都有他们的好处。”4年以后,即将走上刑场的他,写完自述又补了一句:“又有陈者:钊夙研史学,平生搜集东西书籍颇不少,如已没收,尚希保存,以利文化。谨呈。”

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杨晓慧

    “中国梦”的提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是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发展。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双重需求。意识形态工作一定意义上是争取人的工作。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怀揣梦想、追逐梦想,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大学生群体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对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之梦将托起中国之梦。增强实效性、针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梦”提法亲切,易于理解传播,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对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一个实践命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明确融入工作的基本原则、思路和途径。

  以人为本是“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基本原则。“中国梦”不能脱离个人梦想,而要体现对人的主体需要的契合与满足。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其基本内涵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引导和服务学生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紧密结合,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学生为本,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宏大的中国梦化为若干层面的梦想,并进一步细化成贴近个体实际的梦想。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中国梦是“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而每一个人的梦想又可能各不相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巨大挑战和魅力所在。正如袁贵仁谈到的“中国教育梦”那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只有真正把学生的成长发展放在首位,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小梦想,“中国梦”走进学生的头脑就会水到渠成。

  整体把握是“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基本思路。“中国梦”内涵极为丰富,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文明的传承,对近现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伟大实践的高度凝练。她不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且体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做好“中国梦”的融入工作,就要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以及中国梦的实践体系。正如习近平所阐释的那样: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是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只有深刻理解并整体把握这个体系,“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才会收到实效。“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并不是“平地起高楼”。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来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梦”的融入工作需要与以往工作彼此融通,相互助力。

  合力推进是“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基本途径。合力是在时间的纵向推进和空间的横向要素集成中形成的。在纵向推进中,要将“中国梦”的内涵、精神实质贯穿教育始终,并重点做好“中国梦”与个人成长的结合点这篇大文章,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通过不同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好学生的环境适应与行为养成、专业学习与思维发展、职业定位与发展方向、社会责任与使命意识等问题。在横向要素集成中,要注重抓住校园文化的熏染感知、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和日常行为的固化等关键教育环节;要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信息传递快捷、覆盖面广、交互性强等优势,努力实现网上与网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统一。合力推进旨在营造时时有教育、处处有引导、事事有关怀的良好育人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中国梦”的价值内涵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沈壮海

  “中国梦”之说,以一种新的言说社会理想、奋斗目标的方式,表达了当今中国的重要社会理想。这一表述,简洁、形象、生动,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提出至今,已经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共鸣,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梦想的民族,也是一个富有逐梦激情、勇气、韧性和智慧的民族。有些梦想,恒古至今,穿越时空,深深融铸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之中。也有些梦想,形成、凸显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时空境遇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民族梦想的主题。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便成为中华民族最大的梦想,成为“中国梦”在当今时代的主题,成为“中国梦”在当代时代的另一种表述。

  作为寄托一个民族和国家奋斗目标、社会理想的民族梦想、国家梦想,唯其清晰可鉴、唯其美善相乐,才能够引领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向前。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梦想,本质上就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追求,离开价值追求,我们无法理解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梦想实质,也无法彰显这一梦想所具有的价值引领作用。我们所积极倡导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中国梦”的价值蕴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回答了“我们所要实现的民族复兴是怎样的复兴”这一重要问题。“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民族复兴。但是,很多人在理解“民族复兴”之时,热衷于“梦回大唐”,回忆“中央帝国”的威仪,再现“万国来朝”的盛象。其实,我们所讲的“复兴”,内含着历史的记忆,但绝不是复古之梦,而是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前进之梦、进步之梦。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之中,我们要实现的复兴,就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就是要让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都能够幸福地生活在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国度,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只有从这些角度出发,我们才能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中国内涵、时代内涵、价值内涵,才能清楚揭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好之间的紧密关联;“中国梦”才能成为中国人的“美梦”,发挥动员全民族的感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回答了“中国梦对其他国家意味着什么?”伴随着中国的强劲崛起,不少大国和小国都产生了多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梦”提出之后,海外遂有人讨论,“中国梦”会不会成为其他国家的“梦魇”?从核心价值观角度讲清“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在国际范围内,展现中国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良好形象,展现中国形象所具有的深层价值内涵,使中国形象能够透发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磁性”,为我们的发展进步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中国梦”的深远意境,使之既具有现实的感召力,同时也具有长久的引领性。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这句话的深层智慧在于,我们应当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没有最高的理想,一个民族和国家便不知所“止”;没有最低纲领,也无法凝聚当下实干兴邦的力量。民族复兴的实现有时间表,对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的追求没有止境。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梦的一个篇章,这个篇章完成之后,中国梦并没有结束,而是进入下一个篇章。这些由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的不懈追求相贯连的一个个篇章,共同构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奏响实现新进步、不断成就新辉煌的华彩乐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