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生命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4月21日,武警交通部队救援突击队官兵抢通道路后组织群众和救援人员安全通过。涂敦法 摄(新华社发)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截至21日早8时,“4·20”芦山地震发生24小时后,灾区仍有一些“孤岛”,或交通中断,或音信不通,或电网瘫痪。那里的亲人是否平安?有人被困吗?伤者能得到有效救治吗?吃饭喝水有困难吗?种种担忧萦绕在人们心头。

  一天多来,新华社记者在灾区现场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水陆空并进,星夜兼程,不遗余力地向“孤岛”挺进,目的只有一个——打通生命线。

  路不通,开山劈石

  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狭窄的作业面上,推土机、挖掘机发出强烈怒吼,一次次撬动着几吨十几吨的巨石,一次次挥动巨铲横扫障碍,一点点把道路“抠”出来。

  ——这是清晨记者在前往宝兴的途中见到的情景,而类似场景正在芦山灾区的多条道路同时上演。

  抢修的同时余震不断,滚落的石头砰砰地掉在路上。以最短的时间排除障碍,确保救援人员、设备、物资在“黄金期”快速进入,成了一项生死攸关的重任。中铁隧道公司、四川路桥、武警交通部队……各种力量全力以赴,迅速投入战斗。

  华川集团的工人祝志成从20日中午就投入道路抢修,连续奋战一昼夜水米未进。他说:“亲人在里面,我们心里急。”

  另一个路段,记者见到了武警交通部队政治部副主任暴玉怀。已经连续指挥抢通作业30小时,他声音沙哑:“我恨不得一铲子挖到宝兴县!”

  “余震不断、塌方不断是目前最大的障碍,刚刚开通的道路转眼又被掩埋,只能一点一点地突破。”他说。

  与此同时,对“信息孤岛”的通信抢修也在迅速推进。

  21日上午,一架军用飞机出现在宝兴上空,一个大包裹空投而下,里头装着中国电信的一套微站、一个油机和两套便携式卫星基站。

  11时6分,宝兴县电信用户终于打出了电话。人们激动地欢呼起来。

  国家电网公司的一支73人抢修队凌晨出发,带着8辆应急发电车、35台发电机,从芦山县向东经过汶川,绕道百余公里,翻越78年前中央红军长征时曾经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从北侧抵达宝兴。

  15时35分,宝兴县震后首次迎来光明,陇东镇、五龙乡送电成功。17时,震中芦山县城通往宝兴县灵关镇的道路已抢通。

  车难行,徒步突进

  受灾情况、伤亡情况、供给情况……宝兴“孤岛”,牵动人心。道路中断,各方救援力量选择徒步突进!

  20日夜间,参与救援的宜宾公安消防支队组建“冲锋小组”,由支队长王伦建带领10名官兵连夜向前“冲锋”,在左边是悬崖、右边随时可能有滚石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经过一夜的徒步跋涉,于21日早6时抵达宝兴。

  新华社记者21日一大早徒步赶往宝兴县。沿途塌方不断,很多山崖看上去摇摇欲坠,土石不断掉落,蚕豆大小的飞石常常打在人身上。有的路段一边是一百多米深的河谷,一边是两三百米高的陡峭山崖,稍不注意就会跌入深谷。这些危险区大家都冲刺过去。

  武警某部在得到地震消息后,立即出动工程救援队和医疗救护队,20日16时到达芦山县,得知宝兴县灵关镇灾情严重,又迅速向宝兴县进发。

  途中,山体塌方,道路中断,部队改为急行军,在异常难走的路上100分钟跑步急驰10多公里,于21日零时30分到达灵关展开救援。

  21日一早,得知宝兴县城情况不明,这支部队又派出了160名成员,两个半小时奔袭19公里到县城。

  一条又一条生命通道,就这样硬是用双脚踏了出来。

  有的地方,河水拦路,救援部队就改乘冲锋舟。

  从10时到13时20分,四川消防总队的670余名官兵、重庆消防总队200名官兵,突破重重障碍,分别抵达宝兴县的9个乡镇,随即展开搜救行动。

  废墟中,奋起自救

  上午,记者终于进入宝兴县城,发现这座“孤城”其实并不孤独。当外部救援困难重重时,宝兴人自己行动起来,共抗天灾。

  地震发生后,县城里700余人的自救队伍迅速组成,立刻展开搜救;医疗力量马上集结,临时集中医疗点第一时间搭成。

  “要是没有大家帮助,我们一个都活不成!”家住宝兴县新桥西街的洪雯告诉记者,她家6人中3人被埋,是镇上干部和周围乡亲一起,把他们挖了出来。

  没有专业工具,大家就用锹挖、用手抠。这一刻,不管相识的,还是陌生的,大家戮力同心,争分夺秒,只为抢救出废墟下的生命。

  “不少人手都挖出了血。”一户人家的女主人吕寿琼说,她家有4人被埋,大家挖了五六个小时才挖出来,2名重伤的已送往雅安救治。

  “还能动的,都在救人。”57岁的李英俊是唐山、汶川、玉树、彝良四次地震的志愿者,此次“芦山地震”时他正住在宝兴。几乎是出于习惯,他开上装有全套救灾设备的汽车,就朝房屋垮塌最严重的地方驶去……

  医疗条件差、路不通,大家就抬着担架,徒步往外运送重伤员。

  灵关的许多老百姓,驾着摩托车,在后面搭上木板,将伤员放在上面,遇到垮塌路段先抬伤员、再抬摩托,自发地将伤员送往30多公里外的天全县老场乡接受救治,架起了这座“生命的桥梁”。

  面对灾情,藏起伤痛,受灾群众用自己的方式,共同担当。

  粮油超市老板黄春家的房子损坏严重,超市货架全部倒塌,他把剩余的粮油全贡献出来,煮了大锅的百家面、百家饺,让救援队伍和受灾群众能吃口热乎的。

  灵关镇街道上,随处都可以看到一些热心大姐煮汤圆、水饺,向抢险救灾人员发放。镇上四五十个妇女都把自家的米面拿出来,做好饭无偿供应给大家。“抗灾我们不能等靠要,自己也要加把劲。”55岁的杨玉芬说。

  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之下,捷报不断传来。

  18时,首批救灾帐篷100顶、充气床垫300张、发电机5台和运水车1台,由武警部队官兵突破重重困难,通过肩扛、手抬、车运等方式运达灵关镇。

  20时,一辆辆大型救灾车辆开进了灵关镇,灾区群众盼望的震区生命线终于打通!

  据新华社四川芦山4月21日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