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竞弘道 立业立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胶南市职业教育中心主任、胶南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特级教师 石兆胜

  石兆胜,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胶南市职业教育中心主任,职业中专校长、党委书记,青岛电大胶南分校校长,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主编《清廉人生》等多部教育教学专著,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市级以上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在省级以上刊物及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被评为中国科研创新校长、山东省百名优秀校长、齐鲁名校长、青岛市中小学优秀校长、青岛市优秀教学管理者、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读书人物等。

  2013年阳春三月,陶继新先生受石兆胜校长邀请到山东胶南职教中心指导学校文化建设。前几年,陶继新先生曾经走访过石兆胜校长,觉得他有着一般校长所不具备的文化品质,学校也是独具特色。而这次,学校易址新建以来短暂几年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石校长所谈及的学校“和竞弘道,立业立人”核心文化理念的独具匠心和意义深邃,以及由其所引领的德育工作的卓有成效,更是给陶先生留下深刻印象。为此,陶先生颇有兴致地与石校长通过QQ进行了几次心与心的交流。现将部分内容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和竞弘道”锻造学校品质

  【石兆胜】国家教育部门领导说:“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会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文化可以为师生成长提供养料和水分,为人才培养搭建平台,潜移默化地教育、感染和影响师生。我们一直认为,挖掘学校文化资源,设计学校文化形象,提炼学校文化精髓,就是要把富有魅力与激情、具备熏陶与激励作用的学校文化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凝聚为学校之魂。而要体现学校特色,锻造学校品牌,必须体现时代性、独特性和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就是文化的草根性,是学校特色的内涵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陶继新】文化具有巨大的生命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建设,当是学校魂兮所系。前几年曾经采访过您,当时就觉得您有着一般校长不具备的文化品质,学校也是独具特色。现在,你们学校不但规模扩大了,而且有了更加宏远的规划。我想,您一贯倡导的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定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吧。

  【石兆胜】近年来,我们学校正在打造文化品牌“和竞弘道,立业立人”,我想先把这一个理念和您交流一下。

  【陶继新】“和竞弘道,立业立人”很有品位,与之相应的理念,也一定是很有内涵的。所以,很愿意听您谈谈理念层面的内容。

  【石兆胜】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具有普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学校的文化建设既要有别于普通教育学校,同时,在同类型的学校当中,又要避免同质化,也就是说要充分体现学校自身特色。我们胶南市职业教育中心是一所由6所学校跨行业、跨部门整合而成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前,各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合并后,原有学校文化之间势必发生排斥、冲突和碰撞。所以,如何结合各学校文化特点,深入挖掘入驻学校的办学经验、办学优势、办学特色,熔铸富有底蕴和深度的职教中心文化品牌,逐渐形成全校师生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学校之魂,实现学校文化的融合和重建,便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课题。而破解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学校核心文化理念的确立。结合学校实际,经过反复征集、研讨和推敲,我们提出了“和竞弘道”这一核心理念。

  【陶继新】6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各有特色,可是,融合为一,则需要一种文化的认同。而“和竞弘道”这一核心理念非常好,它是合并之后的新的职业学校的一个精神品牌,可以由此凝聚人心,提升境界。

  【石兆胜】是的,《论语》讲,“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我们把“和”文化确定为学校核心文化理念,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阵地的传承和创新。例如,《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提到的“明礼诚信”,以及《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在新时期的充分体现。

  “和”思想符合学校的内涵发展需求,也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我校“六校合一”,迫切需要有一种理念来引导并推进校际融合,既“和而不同”,又“兼容包蓄”,既“求同存异”,又“优势互补”。另外,作为一所中职学校,自身独特的教育性质,需要我们开展有“职教特色”的“素质教育”,使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能够成为“创新、包容、厚德”的合格公民。接下来我要谈到的学校教风“谦和仁爱、点石成金”,也有“和”思想的内涵体现。

  【陶继新】“和而不同”是一个单位能够和谐相处的大道,因为它是有着“至德”特质的中庸之美。当然,团结也不是不讲原则,因为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既要重视它,又要用“和合”的思想融合它,通过“和合”的融合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人人如此、校校如此的话,不就抵达和谐的境界了吗?

  【石兆胜】团结和谐对一个单位至关重要,但我们在讲“和合”的同时,同样也鼓励“竞争”,所以,我们把“竞”文化引进校园。我们认为,中华文化并非逃避竞争,而是把“和”作为与其他文化,包括外来文化“竞”的武器。“和”的过程其实就是“竞”的过程,“竞”的结果就是中华诸子百家争鸣,最终成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和”文化。

  我们引入“竞”文化,是基于现代企业制度下开启的企业文化建设。我们发现,所有企业文化都隐含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理念,即其赖以立足的“竞”字。“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不竞无以生存、不竞无以发展。所以,“竞”文化进校园,既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也是对职业教育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作为职业学校,就应该培养学生“竞”的理念,其落脚点在“业”——培养学生在未来从事的岗位上,有敢为人先、竞业争胜的气魄,有精益求精、炉火纯青的技艺,有小心谨慎、勉力向前的精神,并努力督促学生懂得一个道理:要想在未来的职业、行业竞争中获胜,唯有珍惜在校时光,在健康成长的同时掌握一技之长,这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立人之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强调的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竞争性。

  【陶继新】和谐与竞争有其不同之处,也有其内在的联系。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和谐了,在竞争的时候,才不至于不择手段地打击对方,而是在自己发展的时候,也希望别人发展,帮助别人成功,诚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

  良性的竞争不但可以锻造人的精神品质,也可以激发人的学技积极性。因为没有过硬的本领,是不可能具备竞争能力的。还是孔子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要想利“器”在握,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奋发向上,努力学习。

  【石兆胜】是的,作为学生来讲,只有利器在握,方能自如弘道。而这一切,都需要一种文化自觉,所以,“以文化人”对学校而言,就至关重要。这里的“文”既有道德情操的陶冶、人文精神的培育,也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对“道”的发扬光大,乃人的天职,亦是教育之天职。不仅要求学校、教师“弘道”,更重要的是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弘道”的种子,正如您所说,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逐渐地生根、开花与结果”。

  【陶继新】您说得对,文化的要义在于“以文化人”,通过文化来改变人,文化不但可以改变人们的话语方式、思维走向,也可以改变他们的生命状态与幸福指数。当然,这个“化”是需要过程的,而且也是需要智慧的。从本质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有追求“道”的本能,可是,为什么有的人终生与“道”无缘?除了个人因素外,就是所在的环境没有为其提供相应的条件。你们学校则创设了这种环境,让年轻学生有了与“道”结缘的可能,以至于就有了“弘道”的志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们的学生还不止于学到了一身过硬的技能,更有了追求卓越的品质。

  【石兆胜】目前,我们校园之“道”主要体现在学校的“三风”建设上。作为校长,我始终认为一所学校,除了具有其独特的灵魂之外,还应该有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就是由学校核心理念生发出的校风、教风、学风。

  【陶继新】“三风”属于学校精神文化内容,折射出一所学校品质的高下。你们不但梳理出了很好的理念,也有了将这种理念化为实践的行动。所以,走到你们学校,就会感到有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气质,让人感到和谐而又积极。

  【石兆胜】我们学校的校风是借鉴了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的理念——“金的人格、铁的纪律”。作为一所中职学校,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得到社会的承认,不仅靠学历、能力,更重要的靠其自身优秀的品质,因为人的品质左右着一个人在未来的发展和与社会融合的契合度。我们以“金的人格,铁的纪律”作为学校的校风,正是通过培养学生过硬的纪律性,塑造高尚的人格,去奠定广大学子成就健康人生的“基石”,去形成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基,让每一位莘莘学子的生命蓬勃昂扬。

  【陶继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