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环境下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徐强 孙帅 王杰 武曼华

  随着以移动互联网为支撑的微博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微博日益成为首播信息、汇集民意、反映民情、动员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成为重大突发事件发声、爆料、发酵和放大的重要渠道。笔者基于对100所高校的调查发现,目前近九成高校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其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分享信息、传播热点、维护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成为高校网络突发事件舆论发端、集散和放大的重要载体。但微博作为高校网络突发事件舆情最重要源头和最重要舆论场之一,其实效尚不尽如人意。

  高校微博不是学校网站的“复制版”

  认识不深。部分高校对微博的发展现状、趋势、主要特点、主要用途等知之甚少,对如何运用微博发布信息、舆论引导、师生互动等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只要采用长期沿袭的堵、盖、封、删等手段就可以控制微博舆论。遵循“家丑不可外扬”的思维定式,对微博保持高度警惕,时刻提防。

  重视不够。微博是在高校网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的“利器”。有的高校虽开通了官方微博,但很多是赶时髦、当摆设,内容更新不及时,没有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微博舆论引导的领导体制机制,没有形成“学校官方微博、院系微博、部门微博、学工系统微博、团委系统微博、社团微博、班级微博”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微博舆论体系,没有组建专门的微博舆论引导的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没有相关的微博舆论引导的制度规定,没有专门经费保障,等等。

  定位不准。我们已进入“人人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微博时代。但是,部分高校微博仍然停留在用户浏览信息的时代,以内容传播为主,致使许多高校微博沦为学校网站的“复制版”,内容单调,互动性不强,陷入“冬眠”、“被围观”、“僵尸”状态。此外,高校各级微博并未充分把握受众及微博的特点,只是简单地结合单位的性质进行自身平台的定位,致使各级微博发布信息雷同,未形成自身特色。

  回应态度直接关系到微博舆论走向

  反应迟缓。微博环境下高校网络突发事件舆论应对的基本原则是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因为任何事件的初期都会存在一个观望期,师生会抱有观望的态度等待更多消息的披露,此时正是因势利导的最佳时机。如果回应不及时,极易丧失主动权和话语权。据调查,在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28.1%的学生使用微博获取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并加以评论和转发,62.7%的学生使用微博查看大家对此次突发事件的评论但不予评论,4%的学生参加发言并积极充当意见领袖,5.2%的学生会在微博和现实两个层面均参与发声。因此,危机发生后,应迅速回应,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回应态度生硬。回应态度是高校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第一印象”,直接关系到微博舆论的走向。诚恳并负责的回应是高校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关键。一个诚恳的回应,其效果远甚于长篇大论的雄辩,反之,则会遭到网民的不断人肉搜索,挖掘更多的事实和相关的线索,使学校陷于舆情的被动。因此,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回应态度要诚恳,不否认不推卸,切忌与师生对立。

  引导相对滞后。高校的网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相对滞后,不能在第一时间抢占微博舆论制高点。往往高校的不作为、不当作为导致微博舆论失控,信息公开透明度不够,面对网民的质疑时回应不力,等等。据调查,当关注者对学校官方微博所发信息提出异议时,45.8%的学生表示学校并未做出及时诚恳的答复,大部分学校不予理睬。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校丧失了引导舆论的机会。

  高校网络突发事件舆论导向一般遵循“微博发声或者爆料——网络竞相围观——意见领袖点评围观——传统媒体介入报道——事件影响力扩散——全民热议危机加深——高校被动回应——如回应失当引发舆论关注最高潮”的微博传播规律。因此,高校面对网络突发事件,必须遵循传播规律,第一时间发声表明态度,抢占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建立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监测机制不健全。据调查,有50%的高校建立网络突发事件舆论监测机制,但不够科学合理,无法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监测合力。有30%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尚未建立网络突发事件舆论监测机制。

  网络舆情监测一般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日常监测主要随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和方向,为舆情决策提供支持。突发事件的监测需要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

  预警机制不健全。据调查,高达70%的高校没有建立网络突发事件舆论预警机制,只有25%的高校建立了预警机制,但难以正常运转。

  网络舆情监测到的负面信息一般要建立红橙黄三级预警机制,每种预警级别设置与其相对的应对原则与措施。网络舆情预警流程一般包括制定危机预警方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和及时传递沟通信息三个环节。

  分析研判机制不健全。据面对监测到的大量信息,64.7%的高校没有建立网络突发事件舆论分析研判机制,遇到突发事件,往往临时拼凑人员进行研判。即便建立了网络突发事件舆论分析研判机制,但相关人员分析鉴别能力、前瞻能力、专业的舆情分析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敏感信息、热点信息、危害大的信息挑选出来。

  对舆情信息进行分析研判,找准炒作的焦点、掌握关注的热度,是成功应对处理的前提。一般采取“定性+定量”、“及时+深度”、“局部+全面”这3种方法,抓住黄金两小时提出应对策略。

  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57.7%的高校各层次的微博平台没有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往往各自为战,甚至推诿扯皮。有部分高校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但比较松散,难以形成合力。

  协调沟通是快速高效应对处置网络突发事件舆论的基础。建立高校内部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度,建立与政府、公安、宣传、网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度,建立媒体会商制度,建立与草根意见领袖的沟通协调制度,为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应对打下基础。(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