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育特色 协同创新铸品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与华为技术共建通信实验室 川航在职资深乘务长在学院模拟客场进行专业课教学

  2011年4月,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紧接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正式启动“2011计划”,力推高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各种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放眼国内,高等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仍简单处于“实习+实训”的粗浅层次,普遍缺乏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可以这样说,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如何破解校企合作的重重壁垒,已成为阻碍众多高校进一步发展的一道难关。

  真正的教育人总是迎难而上。在中西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都,一所建校不过12年的年轻独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核心,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从院系层次的联合办学,到专业设置上的协同创新,再到具体项目的深度融合……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与四川航空集团公司、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华为集团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取得了显著的办学业绩,更助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共振双赢”的大好局面。

  “作为独立学院,学院本身就是校企合作的产物。再加上学院地处成都高新西区,周边有着众多可以合作的企业。因此,从我们办学的第一天起,校企合作就是我们的生命线。无论是宏观的战略布局,还是相对微观的教育环节,我们都会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去思考和破局。”电子科大成都学院院长罗正祥说。

  谁知春风如膏润,催起秧苗拥碧云。就让我们走进这片欣欣向荣的沃土,解读这里发生的一切——

  与企业无缝对接——

  “专业”背后的故事

  提起电子科大成都学院航空分院,不管是业内还是业外,人们总是会竖起大拇指,赞一声:“专业!”

  作为成都学院大力培育的特色品牌,航空分院共设置了三个专业。从专科层次的航空服务和航空机电设备维修,到本科层次的飞行器动力工程,在业内都拥有良好的口碑。分院还建有“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拥有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训练中心和民航机务专业教学训练中心。办学9年来,成百上千的学子从这里走上了民航系统的各个岗位,圆了自己的“蓝天梦”!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专业”的口碑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智慧和努力。

  “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间形成西部地区民航教育的知名品牌,与我们的办学体制是分不开的。”航空分院院长赵旭望说。

  2004年,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与四川航空集团公司合作创办航空分院。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共同培养航空服务和机务人才。

  航空分院自成立以来,因为鲜明的“航企元素”,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在管理方面,川航集团委派副总经理岳书群兼任成都学院副院长,并分管航空分院。从组织领导的角度保证了航空分院办学的专业性。在人才支持上,川航派出在民航工作多年的优秀干部来分院负责教学及管理工作,还派出具有丰富实践、教学、培训经验的在职乘务长教员和机务维修专家来分院担任专业课老师,形成了独具民航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分院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民航企业的需求,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链接。“我们每周的例会,和川航的组织形式是一样的,甚至借鉴了他们的督办单。”赵旭望说。

  为了让学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便于和航空公司“无缝对接”,航空分院充分利用了电子科大本部的优资教学资源和航空公司的专业教师资源。无论是航空服务专业的乘务课程,地面服务课程还是机务专业的机型课程和实作课程,所有的老师都是来自航空公司的具有丰富实践、教学、培训经验的在职乘务长教员和机务维修专家。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师资除了成都学院的专职教师外,全部来自电子科技大学。专业的设备和专业的师资,为航空分院的学生成长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010年开始,航空分院与大韩航空进行深度合作,与大韩航空同一财团的韩国仁荷工业专门大学开展深度交流,互派教师和学生。自2010年12月以来,双方已多次互派师生进行交流。从2011年起,航空分院专门开设了“大韩航空”班,选拔学生到韩国留学一年。

  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如今,航空分院不但成为了川航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而且为国际国内其他民航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技术服务型和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航空分院之所以能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民航基础教育品牌,和川航的深度合作是分不开的。”成都学院院长罗正祥说,“可以这么说,深度合作让我们走出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之路。”

  产学研一体的优势——

  第一个“云计算系”的诞生

  武志学,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国际知名的云计算科学家。他在北京科技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当过教师,在国际知名的计算机企业做过研究师,2011年,他开始担任国腾集团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然而,他最新的一个身份却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云计算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

  “我非常看重这个身份,因为这个云计算科学与技术系是国内首个本科层次的云计算系。我们开创了先河。”武志学笑着说。

  云计算科学与技术系,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办学体制的新产物。

  2011年,武志学从英国回到国内,开始担任国腾集团云计算研究中心的主任。在招人的过程中他发现,找不到对口的本科生。国内根本没有“云计算专业”的学生,“研究生层面的还有一些,但是本科层次的完全是空白。”

  用普通计算机系的毕业生来代替?武志学和他的团队成员发现,除了基础的电脑知识外,其他方面几乎要从头培养起。

  “反正都要培养,我们干脆和成都学院合作办个系吧!”国腾集团的董事长何然,决心在旗下的云计算研究中心和电子科大成都学院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合作办学。

  2012年5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云计算科学与技术系成立!首批学生是从计算机系转过来的,一共60个。“我们完全尊从学生的意愿,只要希望从事云计算研究的就转过来,没有为他们的转系设置任何的障碍。”武志学说。

  新成立的系最大的特点,是校企联合办学,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师生在教学全过程更加贴近行业需求,符合市场发展。“我们希望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不仅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同时培养出一个掌握国际先进云计算技术的师资队伍。”

  因为是联合办学,所以云计算研究中心的研发人员和教师完成了深度对接。武志学多次亲自培训和指导教师,并让云计算研究中心的研发人员和学院结对,通过一对一的帮带,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能够胜任云计算教学的要求。同时,还在研究中心为老师们提供学习和项目实践机会。云计算系还聘请了多名研究中心研发人员做兼职教师,传授专业方向课程和实验课程。

  为了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的优势,新成立的云计算系多层次地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实际企业项目的机会。第一,在实验专周,云计算研究中心结合行业需求,提出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然后让研发人员配合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课题,使他们在短时期内使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结合学生的课程,把研究中心实际项目的一些子课题拿给学生科研小组进行开发。学生在教师和开发人员的带领下,一起完成课题,不但能够了解一个实际项目的全部流程,而且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的工作角色。第三,给大四的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

  新成立的云计算系发展良好,独特的教学和培养方式让学生们体验着“不一样的成长”。而专职教师和学生的加入,也让云计算研究中心的工作不再“孤独”,中心的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实践证明,校企联合办学,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是非常适合云计算系和研究中心的共同发展的。我们实现了双赢。”武志学豪迈地说,“我们计划在2013年正式招生,首批学生招400人!”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一对多”实现共赢

  如果说上述两个合作案例是一对一(即一个院系与一个企业深度合作)的话,那么电子科大成都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系的校企合作则是一对多。长期以来,该系与华为、讯方等国内知名的通信企业,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合作关系,共同育人,实现共赢。

  首先是把企业请进校园,深化企业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通信与信息工程系与华为技术、深圳讯方通信联合建立了一个全商用平台的校企联合实训中心,为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工程实践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1年、2012年,通信与信息工程系两次聘请华为高级工程师来校为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程控交换、光网络传输设备、3G移动通信WCDMA设备等专项培训。该系还邀请知名公司通信企业共同参与研讨、制定实用性较强的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平台与市场接轨,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的人才培养体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