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想高于天 落地方有百花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走进天华校园,电子屏上日夜滚动播放着一条醒目的校训:为做人而学习。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深刻地体现了教育的最高理想,就是重视人的教化,促进人的发展,完善人的品格。理想总是美好的、高尚的、激动人心的,但理想境界的实现,需要坚实努力,奋斗不息,方能有春色满园,百花盛开。天华学院成立八年以来,始终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办学的责任与使命,孜孜以求,坚持不懈,致力于让崇高的教育理想落地生根,进行了艰辛而富有成果的探索。

  为学生做人点燃一盏心中的明灯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人必须受到训练,因为他生来是处于自然状态的、野性的……训练包括强制,但因为强制是与自由相反的,而自由构成人的价值,训练的强制必须在应用于年轻人时保持他们的自由。”在育人的过程中,如何在强制与保证自由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实际上是教育的重大命题。天华学院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规训、引导、示范三结合的育人方法。

  首先是规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些规矩是需要强制执行的。比如宿舍里常见的违规电器,还有学生夜不归宿,在许多学校都是屡禁不止、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果不下大力气去抓,既影响了校风,又危及学生的成长与安全。在这方面一些学校曾经留下过惨痛的教训,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天华学院组织辅导员坚持每天下宿舍检查,一旦发现违规电器,立即收缴,并进行严肃批评。辅导员们每晚都会对所有宿舍进行巡查,如发现有学生不在宿舍,就会立刻追踪其去向,要求他们即刻返回。对于违反校规者予以严厉批评教育甚至处分。虽然有的学生或家长会觉得这样做似乎不近人情,但学院的这些硬性规定,其出发点正是将集体的安全置于个人的所谓自由和方便之上,把家长的重托,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

  规训是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是不允许做的。但规训不是仅有的方法,学校更需要去引导学生反省自身,努力克服不当行为,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提高道德修养,这才是心灵渗透、治病固本的良方。这种引导是一种明示、警醒与扶正,是一种理性的表达,是一种严肃的关爱。两年来,学校全面推行德育学分制,广泛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引导每一个学生自觉地修身明德,励志勤学,使自己成为人格健全、充满自信的人。

  财务管理专业的何姓学生,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在孩子的教育上却一直苦无良策。何同学不仅缺乏自制力,一度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而且一直不愿与父母沟通。常务副院长叶才福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每周一次跟他谈心沟通,帮助他制定学习计划,指导他阅读经典,树立目标,找到方向,督促他养成自我控制的习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他终于彻底醒悟了,不但主动与父母交流,而且在学业上也突飞猛进,补上了所有课程,并在大四时通过雅思考试,成功申请到英国名校攻读硕士,以优异成绩获得学位。他从英国写给叶院长的信中,对老师的教诲感谢不已:是您的苦口婆心感化了我,给了我自信和力量,使我终能实现涅槃。

  任何道德教育如果只有空洞的说教而没有榜样的示范,都会是苍白无力的。天华学院非常重视发挥榜样的作用,每年都评选出一批优秀学生党员、优秀班助理、寝室长和品学兼优的“天华骄子”,将他们的事迹编印成册,将他们的肖像悬挂在校内大道的两旁,在这批“标杆”面前,其他同学就可以找到自身的差距,见贤思齐,追赶“明星”。

  王国斌是一位很有学养的学生家长,今年三月的一天,他来看望在天华上学的女儿。清晨漫步校园,被一片琅琅的书声所吸引,顿觉新风扑面,感慨不已,当即赋诗一首:春眠难觉晓,学子竞起早。校园读书声,声声伴啼鸟。美妙似天籁,赏心更悦耳。送女考天华,报李胜投桃!他还将这首诗制作成精美的条幅,送给了天华学院,以示感佩之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潜能。一是做事的潜能,一是做人的潜能。做事的潜能表现在特长的发挥,做人的潜能表现在良知的激发。但是这种潜能在有些人身上,往往被某种假象所掩盖,为某种障碍所阻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责任就是透过假象,摒除障碍,让学生辨明人生本末轻重,正确选择立命之道,充分点燃起他们心中原有的那份光明!

  为学生发展架起一座接力的桥梁

  天华学院院长石伟平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培养,是一种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从单纯地解释世界到能动地改造世界的飞跃。学生有了这种转化和飞跃的能力,教师就把书教活了,学生也把书读活了。”天华学院建校以来,一直坚持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实践能力大赛,学院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生踊跃参加,热情高涨。在校内练兵的基础上,学院还积极组队参加全国高校的各种重要赛事,如国家教育部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强手如林,竞争激烈,但天华的学生照样能够脱颖而出,屡创佳绩。在2011年和2012年的比赛中,天华学院共获得5个团体一等奖,两个团体二等奖,9个个人二等奖,是上海参赛获奖最多的高校。“Android应用开发团体赛最具商业价值奖银奖”,全国获此殊荣的一共只有3所高校,天华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10月,北京的金秋之夜,第24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的颁奖盛典正在举行。这是中国翻译界举办的历史最长、规格和水平最高、影响面最广,被誉为“翻译界的诺贝尔奖”的重要赛事之一。当天华学院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登上领奖台,捧走一张又一张奖状时,整个会场为之轰动:这所年轻的民办大学,连续4年参赛,年年获奖,并且获奖等级不断攀高。这次,他们竟然拿了一个全国第一、一个全国第二和4个优秀奖!大赛组委会专门安排天华学院上台介绍经验,受到国家外文局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肯定。获得汉译英全国第二名的2011级学生施华琛在获奖感言中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参赛,很多知识,可能我永远不会去主动地学习和探求,可能我永远也不会体验到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切磋的乐趣,可能我永远也不会体会到那种坚持和自信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在当今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和教育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绝不能因循守旧,闭目塞听。一个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在教育国际化的大潮中,学院的责任是带领学生勇敢地参与,鼓励他们挺立潮头。除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外,还要让学生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架起一座接力的桥梁。

  为了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学院做出了两项重大的决定:

  一是从2013年秋季开始,实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调整后新增的夏季短学期,将从国外大学聘请教师,直接用英语给学生上课,让学生接受国外一流大学的原汁原味的教育。其好处不言自明:采用全英文授课,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并可以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的学科知识,真正具备国际化视野,同时也能借鉴国外教师的最新教学方法,全面推动学校的教学法改革。这一改革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是今年4月成立“云学院”,引进教育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龚春蕾担任云学院的院长,投入三百万元打造数字化智慧课堂,将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大量优质课程从“云端”采摘下来,组织一批优秀教师对学生如何学习这类课程进行指导,同时组建若干学习型的社团,让学生充分广泛地运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校际与国别的界限,让学生步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云学院常务副院长祝亚平把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告诉了学生,并专门为大一新生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云时代的学习,你准备好了吗?”他用最新的智能平板电脑,向大家展示了国外的可汗学院等大规模线上公开课程,并系统地介绍了运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改进学习的种种方法,同学们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原来国内外的名校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智能手机不仅是通讯和游戏的工具,它更可以成为学习的利器,原来学习的过程还可以如此令人兴趣盎然,原来学院为了把我们培养成才,是如此地不惜工本,费尽心力!在讨论中,许多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有了云学院,我们能在知识的浩瀚海洋中自由畅泳,汲取那取之不尽的知识养分;有了云学院,我们可以把天上的彩云采撷下来化作舟车,到国内外一流学府中去领略大师的风采,聆听他们的教诲;有了云学院,我们就找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去开发那无尽的宝藏!

  为学生未来培养一种创新的灵感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说: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知识和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任何创新和创造发明,都需要一种灵感,然而灵感就像空中的流星,虽然耀眼,却稍纵即逝,很难捕捉。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它需要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创造原理、创造原则和创新方法的系统训练,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有更多的可能在头脑中不断地产生灵感的光芒,形成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和才能。

  天华学院的国外校董向学院的领导介绍,美国共有四千多所大学,其中有五十多所大学开设了设计思维课程,领跑者斯坦福大学还成立了设计思维学院。受其启发,学院董事长邹荣祥当即决定,把设计思维课程引入学院,并迅速行动起来。首先,派出干部去国外取经。2012年下半年,学院董事会和党政领导13人赴斯坦福等大学学习,今年下半年由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与管理人员组成的学习队伍也即将成行。学院还要求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35名教师,必须把掌握设计思维课程的教学作为一项特殊任务来完成,回国后在学院全面展开。学院成立的教材翻译专家小组,正在着手翻译10本系列教材。学院还参照国外大学的经验和做法,规划建设通识教育类、工科类、艺术类三个设计思维实验室,并积极部署开设批判思维训练课程。这一系列措施,将深刻地改变天华的教学模式,意义深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