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思维
开栏
你一定会问,教育哲学用哲学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属于“高高在上”的学问,怎么会进入“田野”?教育一线在做着具体的、细致的甚至琐碎的事情,属于“匍匐在大地上”的工作,怎么会需要“教育哲学”?
其实,教育哲学需要走向教育现场,在这片弥漫着浓郁诗性的“田野”上汲取灵感,捕捉新的问题,开阔研究视野。教育实践需要走向教育哲学,在这座充满着深刻智慧的殿堂里升华工作体验,反思教育行动,总结教育规律。
就这样,我们开辟“我的田野教育哲学”栏目,到教育第一线去寻求那些需要并喜欢教育哲学的人们,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思考。我们倡导回到原点思考教育问题,积淀教育智慧。
欢迎您的参与,来稿请寄jykexue@126.com,并在主题栏注明“我的田野教育哲学”。
■孙先亮
学生课业负担重,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终身的负面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教育的沉疴,其原因是极其复杂的,这种责任却也不是学校和教师能够承担的。
高扬教育理想
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时代,教育有了遵循自身规律运行的可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更好地发挥引导功能,引导社会更好地认识教育、理解教育和支持教育。教育不是功利主义和浮躁舆论的附庸,教育者不应当低眉顺眼地迎合庸俗教育的观念,而应当高扬教育理想的旗帜,坚定不移地探索育人的本真规律。即使教育者不能改变世俗的教育价值观,也依然可以改变自己,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民族基业的昌盛而进行探索。所以,解决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就是要从学校教育自身的改变开始,让学校小环境影响并逐步改变社会大环境,从而为教育创造更加优越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思维方式对于人们认识事物和指导行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教育的思维方式就是改变对于教育的认识和理解,重新建构破解教育难题的新的思维模式和坐标系。打破或者创新思维方式,确立理解教育的思维模式,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的重要基础。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社会运行的影响。同时,教育的运行有其自我轨道和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者不能只是在自我封闭的系统内循环,必须跳出教育来旁观教育或者俯视教育。如此以来,才能对教育运行方式有清晰的价值判断。
站在世界发展的视角看,国际教育已经汹涌澎湃地进行着变革,并且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以人为本、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潜质的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
站在中国富强和民主发展的视角看,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追求变成现实,就必须探求创新型人才培养之真谛,充分实现学校教育的变革与转轨。
站在社会现实的视角看,当更多的人不是因为自己的优异学习成绩——如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翰·格登——而取得成功甚至是伟大成就时,教育者就不应极度崇拜和畸形地追求学习成绩。
站在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视角看,社会用人机制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才观,不唯成绩与学历,更加注重人的能力与素质。对此,教育者就需要有真正意义上的觉醒。
不管什么样的视角,都能够深深地刺痛教育,都应当引起教育者去彻底反思:教育应当怎样走下去?
跳出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一定的线型或类线型的轨迹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法。在几千年的人类教育史上,教育者运用线性思维解决了许多问题。但是,正因为这种思维在解决某些简单问题上有效,却造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解决。
比如,认为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成绩越高,因而为了提高成绩,就必须用增加学习时间的方式,所以学生的学习时间被极端地延长到极限,甚至必要的休息时间都被压缩和侵占。认为练习越多,学习效果越好,因而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每一学科都布置大量的习题训练。认为学习压力可以完全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取得好成绩,因此教师可以用周考、月考和数不清的小考来训练学生,让学生毫无学习上的安全感。与高考无直接相关的科目不是被完全减掉,就是被大大压缩……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教育的直线思维:只要耗费足够的时间,只要强化训练,只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本知识的学习上,学生就会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减负则必须跳出这种直线思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依靠兴趣激发、依靠思维提升、依靠学科价值引领、依靠习惯支撑的过程,学习成绩也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者不仅要努力改善学生的智力水平,而且要创造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的环境,使每个学生达到持续学习和高水平学习的状态。因此,非线性思维就能够多视角、多因素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有益的支持。
站在学生发展角度看教育
纵览几千年的中国教育,有几点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
第一,学校本位,即教育者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设计教育,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教育设计者的主观愿望取代了学生对于教育的需要和追求,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存在价值,正如厨师根据自己的口味做好了菜,却全然不顾顾客的要求。
第二,社会本位,即学校培养的人总是按照社会的需要,而没有从人自身的角度确定教育目标。由此,教育者只会按照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育人,而往往忽视了“人是目的”。
第三,知识本位,即以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忽视学生更多素质发展内容。“文革”后,国家恢复了中断10多年的高考制度,回到学校、回到书本、回到课堂,让更多的人因此改变了人生轨迹。但是,这段时间的教育只是一个否定“知识无用论”而归位的过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责任与使命的承担。而且,这个回归过程,大大强化了社会对于教育价值的狭隘性认识,以至于这么多年来,人们只是用知识的多寡来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用分数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必然导致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
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教育者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把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教育设计的出发点;回归为了人的教育,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存在,让学校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转向以人的素质发展为追求的教育,用素质发展的标准来评判学生,不仅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支持,而且让学校成为学生发展的宽广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最佳环境。(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