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评价以量称重难掩隐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图1: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比例的变化趋势 图2: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量世界排位的变化 图3:我国各十年段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排位变化 图4:2001-2012年间发表科技论文数20万篇以上的国家(地区)论文数及被引用情况 图5:E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比例的变化趋势 图6:中国作为第一作者与合作国发表的论文 图7:中国作为参与方与合作国发表的论文

  近日,一份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共14.36万篇,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二位,其中4.29万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

  中国科技论文数量的快速增长,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但数量的增长是否就意味着影响力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有学者对此表示了疑问。

  ■本报记者 柯进

  论文数量是评价科研工作的唯一标准?

  作为每年定期发布中国科技论文发表趋势和状况的一份国内权威统计报告,201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报告主要分析了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国际论文被引用情况、国内发表论文数量、国内论文被引用情况,以及我国各学科领域、各地区、各类型机构论文分布和影响等方面的信息。

  该报告共两万余字,从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中国科技期刊相关指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及中国科技图书评价四大部分,分别对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和由1998种中国各学科重要科技期刊构成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87年建立)2011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期刊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各项学术指标,评选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尽管国际论文数据主要取自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献数据库,但从报告总体来看,论文数量统计是报告的主体。报告的“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部分,统计文本1.2万多字,其中数量统计分析超过总篇幅的1/2,主要是对论文的各学科、各地区、各类型机构分布情况以及世界数量排名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而报告另外约1/2部分的分析文本,虽然对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进行相关分析,但依据论文被引用次数对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及所在的地区排名,是该部分的主体,超过该部分分析文本的一半。

  以论文数量多寡排序的统计,不只是体现在国际排行榜中的位次。事实上,报告从数量维度,也对国内各省市区以及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论文发表数量进行了类似的“排座次”。

  表面上,这些数据及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的同比分析,反映了中国科技论文的“井喷式”增长。报告依据SCI和EI等数据库收录论文情况,从横向和纵向层面分别对比了中国论文数量的增幅以及在世界排名位次的变化情况。比如,按照该报告的描述,“SCI数据库2011年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51.61万篇,比2010年增加了6.7%。2011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为16.81万篇,排在世界第二位,位次与2010年持平,占世界份额的11.1%,所占份额提升了1个百分点”。

  “这是科学研究还是相声段子?”“怎么又在说赶英超美了,地位超过了又能说明什么?”“这种统计分析太过于美国化,太注重排座次!”……报告公布后,引起国内科学界人士和网友的一片调侃和质疑。

  事实上,科学界人士和网友们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翻开201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报告,仅中国国际论文部分的分析文本中,“在世界排名X位”字眼共出现了17次。分析文本也多次出现类似“超过法国”、“超过加拿大”等说法。

  论文绝对数量的增长,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近些年中国的科技变化。比如,持续的科技投入相当于给中国这辆飞快行驶的汽车加满了油,马力更猛了,速度更快了,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海外学成归国,带来了一些国际视野、先进理念和一些规范方法,使中国能够更快地接近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此外,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现在国内理工科的优秀博士生越来越多,并已成为科研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

  毫无疑问,若单纯以此数据为参照,国人似乎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中国科技研究成果或科技实力出现了“井喷”态势,甚至正在比肩乃至超过美国。

  报告用16个页码5000多字的篇幅统计分析了中国国内科技论文情况,统计数据采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87年建立、目前收录1998种中国各学科重要科技期刊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在“国内科技论文统计结果”部分,报告对国内科技论文数量、地区分布、学科分布、机构分布、经费投入与论文和专利数产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进行了数据统计,并根据统计数据对产出论文的地区、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了数量和论文被引用率等维度的排名。

  在当前国内学术浮躁的大背景下,如果评价过于注重数量统计,不仅极容易使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研究者们陷入为研究而研究的恶性循环,而且还容易误导研究者们过于追求论文数量,将论文作为成果的最终形式,这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追求其实是背道而驰的。SCI论文被视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GDP,近些年一直是衡量大学、科研院所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最重要的甚至唯一标准,评职称、申请经费、评奖、晋升乃至评选院士,几乎都与此挂钩。

  在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像《中国社会科学》所获得的科研小时或积分都比较高,不同的学术期刊刊发的论文、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累计的科研小时或积分是不一样的,但只要有论文刊发或著作出版,就会有科研考评累计。

  以数量为导向的统计,在给国内学术评价“抱薪救火”的同时,也不利于国内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近年来,有关学术造假、剽窃等报道屡见不鲜。原因其实就是评价的导向作祟,如果评价单纯地以发表论文为依据,过于注重数量,就可能会使研究者们迫于职称晋升、业绩提升等现实压力,主动去变更和修改实验数据,或凭空捏造实验数据,甚至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这可能不是简单的学术道德问题,其实与目前尚不完善的评价机制不无关系。

  科研工作者该追求论文还是该追求成果?

  毋庸置疑,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员不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发表论文的数量确实逐年在增加。201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报告显示,“2002年至2012年(截至2012年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02.26万篇,排在世界第二位,比2011年统计时增加了22.3%,位次保持不变”。

  但是,若以论文被引用率作为影响力评价的指标,中国科技论文数量飞奔的背后,却依然掩盖不了质量普遍不高的现实。依据刚刚公布的这份统计报告,2002年至2012年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02.26万篇,共被引用665.34万次,排在世界第六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提升了一位。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51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6.21次提高了4.8%。世界平均值为10.60,比上年的10.71次有所降低。2002-2012年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以上的国家(地区)共有17个,按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我国仅排在第14位。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10次的国家有10个。瑞士、美国、荷兰的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达到16次左右。可见,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与世界平均值还有不小的差距。

  当前的现实是,国内科技论文数量繁荣背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多年来,我国论文总量的增长,或与现行学术考核评价机制倒逼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比如,在一些高校、科研机构,一名博士生若不发表几篇SCI论文,甚至一名硕士生在校期间不发表一两篇核心期刊文章,就不能参加毕业答辩。

  不过,对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统计报告的分析表明,评价的倒逼机制不足以解释论文数量的快速增长,因为从世界范围看,学术界的功利心比过去重了。这些年,经济的跨越式增长,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许多社会领域对于速度普遍有一种崇拜情结。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千人计划”入选专家蔡申瓯曾对记者说,在中国做科学研究是手机的速度,在美国是电子邮件的速度。

  检视世界各国重大科研成果,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它在某种意义上是少数人推翻多数人的现有结论或者发现多数人未能发现的事物和规律的一种创新性工作。坐在电脑前,用互联网上的算术方式,永远无法“设计”和解答一项重大科学研究问题。

  与哲学上的量变到质变原理不尽相同,在世界科技史上,一个国家论文数量的快速增长似乎并不能捂热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市场。几个单项高分撑不起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几个单项不及格却可能导致满盘皆输,中国学术界需要用扎实的研究构筑它总体的坚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