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发出中国教育的声音
■本报记者 却咏梅
历经12年磨砺,由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主编、600余名学者参与编纂的我国第一部大型教育专业百科全书《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共四卷)日前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套书被认为是近年来教育学科建设成就的典范,堪称教育领域的奠基之作。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嘉璐在日前举行的首发式上表示:“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但一直以来,中国教育的声音不多。同时,中国1000多万教师对教育本质、教育发展趋势等问题了解不深,这套书的出版正逢其时。”
走进北师大顾明远教授的办公室,眼前是一位面带微笑的慈祥老人。这位84岁的教育学者以其敏捷的思维和超强的记忆力,向记者讲述了这部鸿篇巨制背后的故事。
编纂专业性的教育大百科全书,标志着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教育科研的水平。
记者:1998年,您主编过一本《教育大辞典》,为什么现在又编了这套《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这两套书有什么区别?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出版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这十多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关键的时期,也是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我们完成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基础教育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增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科学研究日益繁荣。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觉得有必要编纂一部大型的教育百科全书,一方面弥补《教育大辞典》释文过于简略之不足,另一方面收集总结这十多年来教育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的新内容。《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和《教育大辞典》构成了完整的姊妹篇,可以相互参照,相互补充。
我们认为,编纂专业性的教育大百科全书,标志着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教育科研的水平。世界发达国家都有教育大百科全书,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初,苏联就编纂了《教育大百科全书》,1971年美国编辑出版了《教育大百科全书》,1980年斯德哥尔摩大学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在世界各国有很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积累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丰富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己经初步形成,我们有必要出版一部自己编写的《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向世人展示我们的成绩和经验。
记者:据介绍,《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有很多创新,除了吸收了国内外很多学术成果,还形成了富有特点的体系和编纂方法,使得这套书具有独特的生命力。您如何看待这些评价?
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于2001年启动,全书约700万字,设目1100余条,分设21个分支学科,对各分支学科的理论体系和主要论题作了全面系统、科学深入的梳理和阐释,其中,教育法学、教育政策学、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边缘学科(包括教育生态学、教育生物学等)都是首次以独立的学科和研究领域的面貌呈现。这些都使这套书展现出因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不断分化和交叉、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繁荣带来的教育学科群日益丰富的局面,反映了教育学科不断发展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
另外,这套书不只是简单的有关教育知识的汇集,而且是一部专业性的学术研究著作。为了区别于《教育大辞典》,这套书没有设人物、学校、事件等条目,而是以综合性条目为主,每一条释文都堪称是一篇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适合教育工作者进行主题阅读和研讨。
编纂辞书是有一定体例的,但这套书的释文内容体现了“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拘泥于格式,尽力收集不同的学术观点。因此,资料新、信息全,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充满时代气息。比如学前教育,它有很多流派,过去都是分开介绍,没有体现联系,但在这套书中一个条目将所有流派列举在一起;另外还有一些东西现在不能下结论,比如教育生物学,即脑科学与教育的关系,“是否已经成为一个学科”还不是很成熟,但为了体现前沿性,我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搜集,因为这些是发展的,可以提供给读者去琢磨。
记者:这套书是以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为核心议题,以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为立目原则。那么,您认为目前中国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在这套辞书中是如何反映的?
顾明远:最主要的问题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我国2010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公平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提出的,现在义务教育普及了,大家有学上了,但是上的学是很不一样的。另外,过去教育理论界不大重视教育政策的研究,真正给领导部门提供决策的咨询意见比较少,我们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还有,教育问题也包含学生的安全问题,供需之间的矛盾——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矛盾,民办教育和国家、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法治教也是我们强调的。
为此,我们在《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中专门设立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学3个分册来谈教育的战略问题和发展问题,来研究如何让教育决策更科学、更民主。
记者:这本书虽然名为《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但并不是单纯介绍中国的教育,书中还传播了大量的世界教育学科知识,其中大批条目的释文均同时介绍了中外教育发展的内容和前沿学科的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不是和您长期研究“比较教育”有关?
顾明远:知识不分中外,特别是教育。研究教育必须研究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我们在编《教育大辞典》时就提出“大、齐、新”,“大”即包罗万象,“齐”即学科要齐全,“新”即新的东西要有,新的东西国内外都有,所以我们搜集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的知识,比较完整地反映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和中外教育发展的新理论、新经验。
就像我刚才谈到的,这本书是以综合性条目为主,如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人力资源强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论流派、社会变迁与教育变革等条目,每一条释文不仅解释概念,还介绍其历史、流派等,有的条目长达一两万字,体现了比较全面的理解。
这两部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辞书,不能算是传世之作,但能够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也是值得欣慰的事。
记者:整个编纂工作要汇聚教育领域的所有学科,涉及面广,难度可想而之。在编书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请您讲讲这部书背后的故事。
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的编纂是一项系统工程,集中了全国教育理论界老中青三代学者,每个分支学科的负责人都是该学科的带头人,可以说这是集体研究的结晶。
编这套书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分工,教育学已经是一个学科群,有纵横多种分支学科,但分成分支学科后教育学原理反而不见了,母体没有了,比如教育原理中,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很重要的问题,但放到教育经济学里,所以只好在目录中设虚条,现在目录里有很多虚条。
重复也是一个问题,比如说,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教育,但是教育方针又是一个,所有讲到方针时就会重复。
另一个问题是很多作者都希望将自己了解的所有知识都放在条目里,我们规定长条是20%,中条40%,以小条为主,大约每条2000字。但是学者都喜用长条解释,这与我们辞书的体例相冲突。辞书的体例首先是概念的解释,然后是历史的发展、流派、当前问题的解决。但是最开始作者不掌握辞书体,所以这就需要大量的沟通,数易其稿。考虑到科学性和逻辑性,长条一律有参考文献,中条一般也有,短条可以不列。
特别是去年一年,我们几乎是不断地调整内容、把关,工作量特别大。像这套书的副主编王炳照在交稿后几年便去世了,还有一些博士生毕业了,这些都会存在一个交接问题。过去有这样一句话:“你要想惩罚谁,就让他去编辞书。”编纂辞书是非常麻烦的事,是需要奉献精神的。
记者: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这套《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用了12年时间,您竭尽全力审阅和修改了几乎所有条目;而在此之前,您也曾用12年主编过《教育大辞典》,800万字的《教育大辞典》是您和夫人周老师一个一个字地看、一个一个字地改过的。是什么让您能坚持地做下去的?
顾明远:在编纂《教育大辞典》时,我只有60多岁,正担任北师大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老会长张承先、副会长刘佛年、吕型伟3位老先生说服我来主编。
开始,我们想得很简单,预计5年编完,但后来就遇到怎么分册、怎样设计框架结构等具体问题。学科的发展水平很重要的是分类学,过去教育学只一本,而现在教育学是一个群体,这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因为编者有好几百人,每个人的释文不一样,有很多这样的细节问题。
虽然如此,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完成。几百个人一起搞的事情,一定要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的出版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水平,教育发展有很多经验需要总结出来。我们一辈子搞教育,要为教育做一些事。
记者:您为什么一直对辞书情有独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