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创新驱动 应用人才脱颖而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民办类分市场 企业项目合作签约 政、校、企合作项目签约 机械、汽车类专业学生赴海马汽车公司实习

  2012年,对郑州科技学院来说是丰收之年:有一个学科被列为省二级学科重点建设点,一个专业被列为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学院代表队夺得全国大学智能机器人灭火项目大赛一等奖;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一等奖;历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学院创办人刘文魁董事长说,这些成绩的取得缘于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创新驱动,使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

  郑州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并举发展的国内知名民办高校。建校25年来,学院立足地方,主动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发挥机制灵活优势,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大力探索推进校企合作、创新驱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校、企、政、行”四方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学院先后获得“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中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20强院校”、“河南民办教育先进单位”“郑州地方高等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建立校企合作工作机制 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需要,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学院围绕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素养,建立了有利于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工作机制。

  坚持校企合作,树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思路。学院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开展本科教育以来,以服务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注重从竞争中找对策,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找答案,提出了“突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坚持教学质量第一的观念;把握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个环节;强化教务部门、督导部门、任课教师、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通过教学改革,实现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五个方面整体优化”的改革思路,凝练出了“强化管理、打造品牌、办出特色、突破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一定要把“三本生源,培养成为一流应用型人才”的共识。

  建章立制,成立校企合作工作机构。为确保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至关重要。为此,学院成立了以院长牵头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院校企合作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管理。为了推动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改革,学院相继成立了工科教学、文科教学、实践教学、素质综合教育改革小组,各由一名主管副院长具体主抓。同时学院先后出台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学生管理办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试行)意见》、《社会服务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有力保障了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的蓬勃开展。2011年学院已与驻地全国星火示范镇——郑州市马寨(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及区域内70家企业共同签署了合作办学项目协议书。《中国日报》、《大河报》、《郑州晚报》分别以“内涵建设带来发展新天地”、“政府组团来搭桥 校企联姻谋发展”、“郑州科技学院与70多家企业联姻办学”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立足实际,科学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院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紧紧围绕培养“基础扎实、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能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了有自我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邀请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专家,深入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调研。通过企业调查、研究讨论、形成草案、草案论证、草案修订、形成方案、方案实施、就业检验等多个步骤再反馈给企业,形成了人才培养闭环管理与反馈机制,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构建了相对开放校企合作的教学体系。在校企对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努力实现重点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师与技师对接、教室与车间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结合企业及社会需求组织教学。三是建立了适应校企合作需求的服务体系。为教师下企业锻炼,与企业联合科技研发,为企业综合实习的学生提供专项管理服务。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工作落到了实处,推动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全面开展,终于使人才培养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让校内培养人才向校内外共同培养人才转变。

  着眼未来,明确校企合作发展方向。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院坚持做到“三个推进”:一是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使学校进一步了解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服务功能;二是推进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利用学校的设施设备、教育管理、师资和企业实训场所、技术指导等优势资源,开展以订单培养、岗前培训、在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技能实践教学活动,造就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三是推进学校实验室建设,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平台,完善实验、实训基地,现已把学院的食品检测、数控加工等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成以学校为中心,辐射区域企业共享的生产、研发基地,让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享校企合作成果。通过建设,学院形成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以及真诚的服务,推动着校企合作的育人领域不断拓宽。

  坚持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建立强有力的联动保障机制,才能确保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狠抓落实,在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践教学。依据校企合作,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定位需求,在课程安排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彻底打破了“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在教学计划中将课程安排分为四大模块,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实践必修课。公共课主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以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为教学内容,着重加强专业综合实践和技术技能培养。在本科和专科的教学改革中,学院提出了强化实践育人、强化教育实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本专科学生利用校企合作和校内提供的实验、实训、实习平台集中学习实践,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课程对接上,大胆引进企业课程和学校课程深度融合。如邀请国家郑州863软件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学院,为动画专业学生开设“玛雅技术”课程;安排北京天圣达有限公司计算机专家,为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企业所急需的最前沿的“嵌入式技术”课程。课程对接和集中实践,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加快了学院的重点学科建设的步伐。2012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被提升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评为河南省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食品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专业被评为市级重点建设专业。

  加大力度,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为了缩短学生与当代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培养出具有优良作风、奉献精神、精湛技术、同时又善于管理现代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学院采取多种方法加大了兼职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是“请进来”,从行业和企业里聘请高级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走入学院“科技讲坛”,传授最新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发展趋势;二是“走出去”,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学校制订了《关于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实施办法》,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锻炼提高。从2008年以来,共有72名专业教师分别到中国一拖集团、山东蓝海集团、奇瑞汽车等知名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直接参与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获得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第一手材料;三是开展技术培训与技能竞赛,提升“双师”的素质。学院利用先进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通过以老带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办法,开展专业教师技能培训。目前47%以上教师具有双师资格,共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7项,其中厅局级项目以上149项;发表论文965篇,其中核心期刊56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24篇(SCI:15篇,EI:6篇,ISTP:3篇);奖励311项,主编、参编著作132部,获批专利17项。他们在指导、组织、辅导本院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信息技术大赛、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大学生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突出应用,多种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学院不仅拥有河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直属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同时还是机械工业鉴定指导中心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的指定单位,可组织开展电子类、机械类、数控类、汽车类、食品类等不同领域的17个中、高级职业技能项目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另外在学院经管类、计算机类、艺术类等不同专业领域里还组织开展有导游员、高级国际贸易业务员、平面设计师、网络应用师、摄影师等各种岗位资格培训和认证考试项目20多个,历届毕业学生专业技能证书取证率平均高达90%以上。2009级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110人,参加高级国际贸易业务员考试者全部通过。满足了社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为企业用人持证上岗和毕业生顺利就业开辟了绿色通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