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莫言对话“真情妙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北京5月15日讯(记者 汪瑞林)今天,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里气氛热烈,座无虚席。杨振宁、莫言这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在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眼中,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一个是了解与探究客观现象和规律,一个是讲故事、讲人性,但两者都注重想象力——科学注重“猜想”,文学偏于“幻想”,两者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和实践的基础之上。

  对话由著名书画家范曾主持。对于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过程的相通之处,杨振宁与莫言都认同范曾提出的“真情妙悟著文章”的观点。“七个字,三步曲,道尽了科研过程中的奥秘。”杨振宁说,“真情就是要有浓厚兴趣,妙悟则是要有灵感和找到突破口,这样才能顺利推进,最后取得成果。”莫言则强调,在文学创作中,灵感、顿悟同样重要,他创作的《生死疲劳》一书,就是参观承德一座庙宇时,得到启示,以“六道轮回”作为故事的叙事架构,才使得梗阻的创作变得顺畅。

  对话中,两位大师谈到青年人才和中国梦。杨振宁认为,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美国的大学生相比,中国的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学到的知识多得多,他们更成熟、更努力。尽管中国要用几十年时间追赶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范曾和莫言也都对当前青年一代充满了信心:“有了奋发有为的青年一代,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

  据悉,对话是北京大学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作举办的“众芳所在”系列讲座之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