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岗模式:面向未来的教育“蝶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先进的多媒体平台 科技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

  层峦起伏,碧水环绕,人文荟萃,萝岗区是一片福地。经过二十四年的风雨洗礼,“五区合一”的广州开发区厚积薄发,正向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奋力冲刺。一座集创新、服务、人文于一体的国际化生态型新城区正焕然崛起。

  就是这样一片面向未来的都城,却掩藏着深层次的教育命题:一是由于建区时间短,基础教育底子薄,学校间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虽逐年缩小,但仍有不小的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仍然相对集中在几所优质学校,特别是教师实行岗位设置改革管理后,教师的调动、交流难于进行。二是城乡学校间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应用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坚持教育公平,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区内学生人人享有公平均等的优质教育成为了萝岗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用智慧办教育,让教育出智慧。”这就是萝岗教育人的解答。在萝岗区,依托信息技术向智慧教育转型而引发的“智慧蝶变”令人惊叹,每到一处,人们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智慧蝶变篇】 

  培养创造未来的人——“智慧教育”起航

   【数字校园】

  “里边一片漆黑,采光条件极差,60个小学生挤在一个小房间内,屋内的墙壁上面还有裂缝。”提起数年前萝岗区北部乡村学校糟糕的学习环境,萝岗教育人迄今还唏嘘不已。

  2005年9月建区伊始,萝岗区学校教育的状况可谓是“参差不齐、名校匮乏;布局分散、麻雀众多;基础薄弱、质量低下”。面对薄弱落后的局面,萝岗教育人发扬“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以“坚持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指导,确立了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三统一”的行动准则:一是经费投入统一,二是建设标准统一,三是设施设备配置统一。“学校布局调整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设施设备完善工程、校园环境‘三化’工程、教育惠民工程、队伍建设工程、素质教育工程”等七大工程依次展开。

  在“七大工程”实施过程中,萝岗区先后投入近14亿元资金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校舍,现有的33所公办中小学以及5所民办中小学,办学条件均得到极大改善。百年荔枝林掩映下延续“玉岩书院”浩浩文脉的玉岩中学、狮子山下东濒秀丽南岗河的香雪小学……一处处中小学校舍已然成为这个现代化都市一道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时代还在瞬息变化。信息技术本身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是信息技术却是引发新时代教育革命的重要条件。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对教育事业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种机遇。站在历史的新起点,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如何进一步坚持教育公平,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了萝岗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2011年4月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印发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穗教发〔2011〕27号)以来,萝岗区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结合萝岗区教育面临的实际情况,成立了萝岗区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项目领导小组,一场新的教育信息化运动应运而生。

  事实上,从一开始萝岗区就树立了成为广州市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的目标。期间先后投入1.1亿元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和办学条件基本均衡的目标。教育城域网一期、二期共投入约1730多万元,教育城域网千兆到中学,百兆到小学,实现了“校校通”;2008年至今,累计投入预算内教育装备专项资金6500万余元,在学校新、改、扩建工程建设中投入设备专项款5000多万元,配置教学多媒体平台957套,实现了“班班通”;开展“智慧教育”试点活动,打造智慧校园,以玉岩中学、开发区中学、开发区一小、开发区二小作为试点,围绕互动式多媒体平台的创新应用、师生个人学习空间建设等来展开,推进“人人通”的实现。从“校校通”,到“班班通”,再到“人人通”,全新的教学手段,让师生们告别了“粉笔头”,也翻开了萝岗教育全新的一页。

  在2011年以前,萝岗区大部分学校没有独立建设的校园网站,即使有也大多采用区统一设置的模板,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多少人关注,也没有多少人参与更新。2011年8月,萝岗区开展了首届中小幼校园门户网站评比,向学校提出校园门户网站就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一面镜子”,此次评比后,大部分学校新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理顺了内容更新机制,促进了学校常规管理的规范,特别是提升了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2012年9月,开展了第二届中小幼校园门户网站评比,此次评比将学校特色、教育教学管理应用分值比重设置为40%,城镇学校得分率较高,展示了较为丰富的应用,为农村学校提供了较好的示范,农村学校则看到了差距,纷纷表示要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但人力、物力受限,这给区域整体部署校园综合管理平台的必要性提供了数据。

  除此之外,萝岗区还重点打造数字化校园标杆,如拨付专项经费帮助香雪小学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香雪小学联合区教育信息中心开展数字化校园课题研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2012年至今,已有玉岩中学、科学城中学、萝峰小学、香雪小学、开发区一幼、开发区二幼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

  【守望底线】

  学校,普遍被认为是社会最安全的地方,是人类求得真知的知识殿堂。但近年来,令人震惊的“校园凶杀”等安全事件一桩接着一桩。人们不禁质疑: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只关注了分数重视了升学,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甚至生命教育往往是“轻描淡写”?如果说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那么安全就是教育的底线。如今的校园还能守住这个底线吗?

  “重视生命是学校存在的基理。我们应该考虑,未来的学校应该修成不仅仅是安全的场所,更是社区的避难所。”萝岗教育人的眼界总是着眼于更加长远的未来。

  而在一个区域,校园安全工作到底涉及多少个部门?答案是:24个。萝岗在校园安全方面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在广州市率先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教育、公安、卫生、综治、财政、人事、规划、建设、宣传、农林水利、工商、城管、质监、气象等24家责任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校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区长为总召集人,区委副书记为第一召集人,分管教育、安全、公安的区领导为召集人,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联席会议。

  在萝岗的校园安保工程中,区长与校园安全24家责任部门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区教育局每年开学初与各学校法人代表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是校园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全面推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确保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或负面影响的,坚决追究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我们在中大附属科学城国际幼儿园了解到,这所民办幼儿园有177名孩子,共配有3名全副武装的保安,其中两名是由政府财政配备的。幼儿园大门左侧就是保安的执勤室,室内有视频监控系统的操作平台,墙上显眼处安装了自动联网报警系统的红色按钮。只要有事一按红色按钮,派出所那边就会收到警报,民警在几分钟内即能赶到现场处置。幼儿园的安保人员介绍,虽然到目前为止都没按过一次,不过这套系统让所有的老师都觉得很安心。

  萝岗区深深明白,要在执行层面改变校园安全的被动局面,必须加大经费投入。萝岗区每年投入2110万元,为全区72所公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按照“一岗双人”的标准足额配备551名安保人员充实安保力量。2012年追加投入985万元为全区所有校园安装了治安视频监控系统227个枪机、49个球机、23个主杆探头,每年投入250余万元维护,确保监控质量。

  截至目前,萝岗区内的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均已全面建成联网的报警系统。一张呵护着幼小生命、足以让师生和家长们放心校园安全大网已经构建完毕。

  萝岗教育局的领导自豪地告诉我们,萝岗区辖内校园共有在校学生4万余人,已经连续三年实现校园安全“零责任事故”和学生非正常死亡为零,群众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逐年上升。

  【全面素质】

  为了落实国家素质教育方针,为了把学生从一进校园就只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为了人性的真正张扬,为了教育是开发学生的潜能这一伟大的使命,萝岗区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开展素质教育行动。

  与广州市其他8区相比,萝岗区教育局在推行素质教育上有着其独特的个性:萝岗区90%以上的中小学属于原农村地区,其教育文化构成、管理交互复杂,且底子相对薄弱。经过7年多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以课程与课堂为主阵地、打破单纯分数评价‘指挥棒’”的基本特色。

  据萝岗区教育局领导介绍,现在全体师生在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上已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把历史上将音、体、美甚至比赛当成素质教育的偏颇认识纠正过来了。要真正全面实践素质教育,其主阵地在课程与课堂,即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

  萝岗区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问题上,采取“零容忍”措施。为了检测国家课程实施基本情况,萝岗区教育局组织了基础教育科、教育督导室、教育科研与发展中心、招生办、教育评估中心等,形成小学一个组、幼儿园一个组、中学一个组,全面进行抽查,事先不作任何通知而下到每一所学校,查看课程建设的规范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