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苏玉双的奔跑生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积极阳光的苏玉双。 刘祥梅 摄

  编者按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群“最美学生”,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主流价值观,以青春活力引领校园新风尚,以“奋斗梦”、“青春梦”托举“中国梦”。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设“身边的最美学生”栏目,采访报道那些自立自强、励志成才、拼搏奋进的优秀学生。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曹曦 廉世民

  “苦难让我的人生跑道比别人的更长,我只有加速奔跑,才能赢在终点,收获幸福。”这是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大一学生苏玉双的人生箴言。这个20岁的农家女孩在生活无助的时候毅然“扛起”生病的母亲,一边打工,一边求学,苦并幸福着。

  苏玉双的奔跑日志——“妈妈开心,我就幸福”

  近日,在黑龙江工程学院召开的学习苏玉双同学精神座谈会现场,记者第一次见到了苏玉双——近视镜,马尾辫,运动服,微微有些驼背。“原来眼镜300多度,最近因为熬夜,度数好像高了些。”当被问起视力情况,她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腼腆地笑了。

  苏玉双被大家称为“发条女孩”,因为她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的:凌晨3时,起床看书;6时,去老年公寓照看母亲;8时,上课;11时50分,提前10分钟出教室;12时,准时到达校外的小饭馆打工;13时30分,去照看母亲;15时,赶回课堂;17时,到小饭馆继续打工;20时30分,回宿舍看书;23时,睡觉……常常因为时间紧,校园内外,她总是一路小跑。

  帮母亲翻身,洗尿湿的床单,抱起母亲如厕;把原本硬的食物嚼软喂给牙齿缺失的母亲;为了让母亲下半身得到很好的血液循环,每天坚持给她按摩20分钟……这是苏玉双每天的另一份“功课表”。苏玉双说:“不管怎样,妈妈开心,我就幸福。”

  “看到招聘,哪里需要人、工资高,她就奔向哪里。每天晚上她都回来得很晚,经常是没盖上被子就睡着了……”寝室室友吴洁心疼地说。

  背起母亲上大学——“妈妈活着,我就有家”

  苏玉双的家在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克尔台乡,她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不能干农活,母亲也患有癫痫病。

  7岁起,苏玉双就开始承担家务,一边上学一边干农活,回家还要照顾生病的双亲。17岁那年,父亲去世,19岁那年,外婆离世,母亲开始变得神志不清,几乎不认识人了。

  高二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母亲被送到精神病院。那时,苏玉双唯一的希望和支撑就是努力读书。

  2012年,苏玉双考入黑龙江工程学院。然而,新鲜劲儿还没过,老家那边就打来电话,告知母亲病重,双腿瘫痪。苏玉双立即赶回老家,挑起了照顾妈妈的重任。一个月后,她萌生了一个念头——将瘫痪在床、意识模糊的母亲接到身边照料。

  “妈妈活着,我就有家。” 苏玉双就一个信念。今年3月,一路乘汽车、转火车,她把母亲背到了哈尔滨,在热心人的帮助下,学校附近的一家养老院同意接收她的母亲,终于,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苏玉双把妈妈安顿了下来。于是,校园内外,苏玉双开始了奔跑的幸福生活……

  苏玉双的事迹被当地媒体报道后,来自各界的关爱让她浑身充满了力量。几天前,解放军二一一医院减免部分费用,为她的母亲做了一次全身检查。虽然结果并不乐观,但苏玉双说:“感谢社会关心爱护我的人,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用汗水、成绩和责任回报社会。”

  学校帮她缓解经济困难——“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苏玉双的年纪比同班同学稍大,室友们都称她“大双”。积极、乐观、总是充满热情,这是大家对苏玉双的直观感受。在一次申请助学金的资料上,吴洁偶然发现了苏玉双的家庭情况。“很震惊,觉得那样的事情大多是电视剧、新闻报道里的故事,没想到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知道了真相以后,更多的是敬佩,也有惭愧。”吴洁说。

  该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分党委书记王会军说,学院在了解了苏玉双的情况后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关爱和帮扶工作。设立了党员服务站,每天有一名学生党员协助苏玉双照顾母亲,在教师中开展“一帮一”活动,鼓励任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她的功课,学校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帮助她缓解经济困难。

  “说实话,从小到大,我无数次濒临辍学,但靠着社会的帮助,我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我希望能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为我的妈妈创造一个好点的生活环境,我也想将来有一天能够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回馈社会,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苏玉双说。

  黑龙江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申林表示,苏玉双面对困难不抱怨、不自弃、不退缩的精神,正是在实践“中国梦”过程中,每一位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精神品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