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活动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和主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时晓玲

  临近六一,各地不少学校和相关组织开始为儿童节密集排练节目,本该是孩子们欢快的事情,如今却多半演绎成大人们争相pk水平高下的场所。据报载,湖南一小学生甚至忍无可忍给当地教育局长写了一封公开信,说学校安排的排练节目令他和同学们“很烦躁”。类似这样的事在多地发生。据有关方面调查,一些学校不仅排练的节目千篇一律,还挤占了学生大量课余时间,使得不少学生只得加班加点补作业,搞得全校师生皆不爽。

  为何好事引来如此声声抱怨?笔者认为,这与此类活动多由学校大人们理所当然地“主宰”、很少顾及孩子的感受与主张、缺少校园生活真实元素、不能吸引打动学生的内心有直接关联。试想,倘若是孩子们真正喜欢且投入的活动,他们怎么可能“很烦躁”,又如何会感到疲惫和不快?这不由得令笔者想起几日前在北京新英才学校看到的一幕。

  不久前,北京新英才学校5周年庆典,一台以“和爱一起绽放”的歌舞与朗诵表演让学校体育馆时时响彻激情澎湃的掌声与欢呼声。外籍学生群口快板让人忍俊不禁,师生同台演出的情景歌曲《亲爱的宝贝》《爱的接力》令每一名观者心灵充满温润的回味,而由学校修理工、食堂厨师和师生共同表演的《我骄傲,我是英才人》更是赢得了现场阵阵喝彩。整场演出自然流畅、质朴大气,从一个角度完美诠释了新英才学校一以贯之的“爱与创造”教育主张。

  确切地说,这是一台真正由学生、教师、家长和全体教职员工倾情参与的演出,难怪当演出高潮迭起,学校小学部舞蹈团和武术队学生在表演完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谱曲的《道德经》和《百家姓》之后,谷建芬老师情不自禁地走到台前说,看了师生们的演出,有太多的话想说,这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因为有这么多孩子如此投入地去做,不关乎个头高矮和胖瘦,他们才是真正的艺术天才。谷建芬说,校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舞台。我们的国家有很多艺术人才和艺术团体,应该把更多好的艺术和歌曲奉献给他们。我愿意把自己谱的曲拿出来给孩子们诵唱。谷建芬老师的一席话,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的确,偌大的一个国家,这么多的艺术团体和创作组织,如今要想找到真正适合孩子们演出的节目已实属不易,这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必须要警醒和面对的问题。但是话分两头说,那么学校教育呢,对孩子的教育如今是否果真做到了能够从教育本质和心灵深处去考量和体味?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是否真的能够从儿童立场出发去审视?又有多少师长能够真正蹲下来去倾听孩子、与孩子对话,甚至有足够的耐性静侯他们的自我反省与跌跌撞撞地成长?

  新英才学校的创办者蓝春实际上是一个拥有包括房地产在内不少产业的实业家,但他却对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独到见解和情有独钟。演出现场,蓝春的一番话更是耐人寻味。他说,曾经站在教育之外看教育,有着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改变。因此这些年,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在教育上。蓝春说,教育是一场生命与生命的真实对话,创办新英才学校,不为赚钱,就是要实现不仅给孩子一个好的知识传递,更要注重品行培养的教育理想,那就是“爱与创造”。

  笔者认为,这是新英才学校的教育主张,也应该是更多学校的教育主张。学校教育不是经常提一切从学生出发吗?那么,学校的一切活动起码就不该忽略孩子的感受和主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