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结构性就业难须强化入学前择业指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寿斌

  ■王寿斌

  5月将尽,毕业生就业问题再成社会热点。据教育部此前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在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的背景下,处于学历弱势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更将受到巨大冲击。

  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固然多样,但从本质上讲,人才供求关系不匹配、落差大,结构性矛盾突出才是源头,不容忽视。一个发人深思的常态现象是,在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很多企业的招工也难,有些行业人才扎堆,有些岗位却无人问津。对此,很多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寄希望于高校加强对在校生的就业和创业教育,却普遍忽略了高考前基于志愿填报的择业指导。

  以长远眼光看,填报高考志愿事关这些“准大学生”们今后的学习态度和就业难易,甚至一生的成就和幸福。然而,对于长期生活在校园里,整天埋头于“题海”中的高中生而言,他们对职场甘苦显然知之甚少,填什么志愿、报什么专业对他们来说完全是“大姑娘上轿子——头一回”,因而迫切需要师长亲友等“过来人”给予必要的指点,需要我们协调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做好相关工作,以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现志愿填报的自愿选择、科学选择,为日后的顺利就业打好坚实基础。

  其一,公共传媒应加强公益性宣传。每年职业院校开学,总有为数不少的新生申请调换专业。学校如果敞开门来随意调转,肯定会影响专业之间的平衡性和人才培养的计划性;而如果一刀切地不给调,又会显得不尊重学生的意愿。结果,有些学生因心有不甘而选择退学复读,而勉强入学的学生却常因“学一行厌一行”而不能用心尽力,最终因学不好而影响就业。追根溯源,学生对专业不了解、不知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很多学生明明被录取到了自己填报的第一志愿却也很快反悔,即为明证。所以,在每年的中考高考前后,各级各类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平台,站在公益宣传的角度广泛而系统地推介职教领域的专业常识,显得非常必要,以让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对职业院校各种专业的培养目标、发展前景、就业去向等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避免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和就业的无序性。

  其二,生源学校有义务配合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眼下,高中学校与高校之间、初中学校与中职学校之间的关系,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生源供给上,而远没有缔结成紧密型的育人联盟。仅以招生宣传为例,很多生源学校常以影响学生复习迎考为借口,拒绝招生学校进校宣传,无形之中阻断了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的通道。极少数学校甚至以向职业院校“批发”生源谋利为目的,只向学生推介“合作”学校,并人为阻止其他学校的正常宣传,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对考生的志愿填报产生误导,让考生因信息不对称而无法“自愿”。如此做派,亟须查处纠正。

  其三,职业院校需要改革专业宣传形式。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较强,就考生而言,对学校和专业的了解,不外乎查看招生简章和访问网站介绍两种主要形式。然而,综观职业院校的招生宣传,绝大多数都是冰冷、冗长、晦涩的文字说明,在专业介绍上更是讳莫如深,让“业外人士”一头雾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考生根本无从了解学校和专业的全貌和内涵,因而也就无法理性填报。很多学生仅仅是望文生义地盲目做了选择,一旦后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到新的信息,便会立即产生动摇。所以,职业院校有必要改革专业宣传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介绍,正确引导考生了解专业、认识专业、选择专业。

  其四,尊重和引导孩子的意愿和兴趣。虽说人的一生中常会有很多种职业迁移,但读书期间的专业选择对其人生定位、求职就业乃至职业发展显然举足轻重。现实中,家长凭借自己的经验阅历越俎代庖、老师凭借自身感悟善意劝告、师兄学长基于个人喜好的妄加评说等都不鲜见,其出发点虽好,但却普遍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意愿。所以,我们每一个与考生密切相关的“过来人”,都应当尊重和引导孩子的意愿和志趣,摒弃主观臆断,撇开个人情绪,避免以偏概全,给孩子以客观、正确的职业入门指导。

  眼下,既是“就业季”,又是一年一度的“报考季”,面对就业困境反思志愿填报工作,意义重大。协力帮助孩子们选择合意的学校和感兴趣的专业,让他们怀揣信心上路、心怀理想启程,不仅有利于他们开开心心地迎接自己的大学时光,更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结构性就业困难这一疑难杂症。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