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电影的亲密约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与电影节合影 本文作者供图

  校园故事

  ■余灵

  2013年的春夏之交,对于初到北京求学不久的我来说,是一段生动鲜活的时光。因为第一次能够近距离接触一个大型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作为影视学专业的学生,这次机会对我来说是一次与电影的亲密约会,我徜徉在阳春四月绚烂的光影中流连忘返。

  4月11日,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海淀剧院举行了开幕式,开幕影片是由台湾新晋导演张荣吉执导的《逆光飞翔》。在此之前,我对这部电影和这位导演一无所知,更惊诧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竟会选择一部在内地几乎毫无名望、并且演员阵容实力微弱的台湾青春片作为开幕影片。直到观影结束,我才不得不暗暗佩服起电影节选择它的胆识。《逆光飞翔》改编自男主角扮演者黄裕翔的真人真事,是导演花两年时间重新打造的全新剧本,讲述了一名全盲钢琴家与梦想成为舞者的女孩互相鼓励、勇敢逐梦的故事。

  简单得不能更简单的故事,并不跌宕起伏的剧情,它却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这也是台湾青春电影一直以来的风格——用真诚细腻的情感,代替大制作和豪华演员阵容。曾经的《蓝色大门》、《盛夏光年》、《一页台北》,到近些年的《听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都能鲜明地代表台湾青春片。在《逆光飞翔》中,最让人为之动容的就是那些同龄人执着追求梦想、不放弃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不管在表现盲人男主角,还是描绘舞者女主角时,导演都十分注意对光影的处理。细腻精致的画面与动听舒缓的音乐,加上男女主角琴声与舞姿的交替出现,使整部电影的情绪表达到位透彻。影片放映结束后,观众自发地鼓起掌来,彼时彼刻我已泪流满面——感谢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带给我这样一部简单又不简单的电影。

  事实上,自4月13日开始,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入围影片展映活动就拉开了帷幕。今年入围的国产影片类型多样,风格各异,有大家熟知的商业巨制《一九四二》、《白鹿原》、《画皮2》等,也有鲜为人知的艺术片《美姐》、《万箭穿心》等。

  在4月28日的展映现场,我带着对《一九四二》的期待走进影院,在此片之前是一部名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的影片放映。这个故事发生在甘肃的一个山村,村里的木匠老马面对渐行渐近的死神,极其不愿接受火葬。因此,他许下了一个心愿:想让白鹤带他到天上去。最后这个心愿竟是由老马的孙子和外孙女帮他完成。影片的结尾好似一个黑色幽默,在悠长的曲调中落幕。这部片子带给观众无尽的反思与忧伤,也为新时代背景下老人孤苦的处境惆怅。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导演李瑞珺和制片人杨城出现在现场,与观众交流。面对座无虚席的放映厅,导演以鞠躬的方式向观众们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他告诉我们,片中所有演员都是其家乡的亲戚。这是一部低成本的艺术电影,制片人坦言电影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发行和推广。对于艺术电影而言,市场给予的空间太小,并且没有专门的费用作宣传。目前,影片正在争取六月份能够在百老汇与观众见面。

  在观众提问环节,大学生观众们踊跃举手发言。可惜,没等主持人看见我一直举着的手,提问就结束了。于是,我尾随导演走出影厅,试图私下跟他交流。但不一会儿,他身边就已被围得水泄不通。这是我在展映期间从未见过的场景:一位艺术片导演在影院出口被意犹未尽的提问者围追拦截。要知道,同时正在放映的就是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而这正是大部分观众参加当天展映的主要原因。

  如果没有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我们不会有幸看到这样一部还没出世就几乎被湮没的优秀艺术片,更不能有机会倾听新一代青年导演内心深处对于电影的感受。

  5月13日,在我还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时,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却要闭幕了。但值得庆幸的是,它至少为普通大众欣赏国产电影打开了一扇门,也拉近了大学生与本土电影的距离。当然,我们需要感谢以张荣吉和李瑞珺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青年导演,他们用自己的热血与诚意,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更清新和更灵动的血液。

  电影节结束,电影梦永续。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