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最大挑战在家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佟丽华,中共十八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等多个栏目的点评专家。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许多父母都开始考虑,该给孩子送一份怎样的礼物。日前,十八大代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的《我们因你而改变—— 一位父亲对家庭教育的25个反思》一书出版。在作者看来,父母的反思与成长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中国90%的父母都不合格”“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挑战在家庭”“当前最可怕的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家长们的观念”……其中诸多观点在父母看来无疑是一枚枚“重磅炸弹”。

  市面上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并不少见,作为一名公益律师,佟丽华这些火药味十足的论点是否是偏颇的?当今的父母需要反思什么?在家长们越来越维护孩子在学校、社会的权利时,他们在家庭中的权利是否得到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是怎样的?

  “家庭教育的实质就是改变父母自己”,改变应该从哪里开始?做父母的真的疼爱自己的孩子吗?父母有勇气反思自己的教育吗?记者就此采访了佟丽华。

  ■本报记者 赵秀红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记者:您有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挑战在家庭”,我们怎么理解这个观点?

  佟丽华:过去这些年来,只要提到反思教育,我们首先一定要提的是应试教育,似乎应试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

  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当前还是所谓应试教育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吗?我的观点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父母以及孩子都有了许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尽管绝大多数孩子还不得不拥挤在那座主要的“桥”上,但很多孩子已经在另辟蹊径,他们中很多人生活得很精彩。当前学校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固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制约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却是我们所有父母的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个社会风气。家长的观念以及各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才真正制约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所以说,当前这个时代,已经到了家长们、整个社会对教育观念进行反思的时候了。很多父母并未意识到这种形势的变化,还在盲目地追随和抱怨。当前最可怕的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家长们的观念,我们仍旧逼迫孩子要考上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我们仍旧不厌其烦地向孩子灌输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道理,我们仍旧不顾孩子兴趣给孩子报考各种补习班,我们仍旧坚持让孩子继续上研究生,我们仍旧目光紧盯孩子的分数,我们仍旧要求孩子为了所谓高考而放弃休息、锻炼和兴趣……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表明: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有着无限的潜能。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专长,每个孩子都可能被培养成一个相对自己而言有重大成就的人,相对自己而言更加自信、更快乐的人。从父母和社会而言,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发现孩子的专长,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给予其尊重、激发和培养。

  记者:你甚至认为“中国90%的父母都不合格”,这是不是个偏激的论断?

  佟丽华:有朋友聊天时说,中国99%的父母都不合格。这句话或许有些极端,但我认为其有很大合理性,不能说99%,当前至少超过90%的父母是不合格的,这也包括我自己。我认为很多父母做的都很不够,我们有太多需要反思的地方。遗憾的是,父母相对孩子的天然优越感让当父母的常常只会教育孩子、教训孩子,却很少反思自己。这是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最近发生的几个案件,如李天一案、海南校长带学生开房案、河南南阳教师性侵女生案等,都折射出孩子的成长环境问题。我为什么提出90%的父母是不合格的?因为现在中国很多父母都把目光盯在家庭的小教育上,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上好学校,课余时间上各种培训班,把希望都寄托在学校教育和培训班的技能教育,恰恰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体现在哪里?父母应发挥的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恰恰被父母忽略。我认为这是当今父母需要做的第一个大的反思。

  第二个大的反思是,我们都在讲社会风气不好,父母只盯住了家庭的小环境,缺乏了对社会大环境的关注。很多父母可能会说,我一个人改变不了社会。如果父母都是这样的想法,那就会出现一个局面:谁都不肯为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努力。可是,我们能保证孩子不呼吸有雾霾的空气,不去面对食品安全、重金属污染、法治安全等种种问题吗?如果我们的梦想都是围绕家庭、个人和孩子,那么我们又如何能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所以,为人父母者要反思,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要为孩子建设一个怎样的未来世界。

  第三个是父母要对孩子的家庭角色进行理性反思,我认为,孩子应该是家庭的过客。

  孩子是家庭的“过客”是家庭教育必须正视的事实

  记者:孩子是家庭的“过客”,这个想法比较挑战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

  佟丽华:中国人历来重视孩子,认为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孩子在中国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存在3种形态。第一种形态,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财产,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也是很多家庭暴力案件的思想和观念的源头。比如,最近贵州金沙11岁女童惨遭亲生父亲“酷刑”,饱受虐待长达5年。我们每年都会遇到这样的案件。第二种形态,孩子是家庭的主人,家长对孩子极为溺爱、娇惯,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由此出现近几年社会上比较关注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现象。这些孩子理所当然地把父母的权力、利益看作是自己的,李刚案、李天一案都是此类。第三种形态,孩子承载了父母过高的期望,父母把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给孩子带来过大压力。如河南郑州高二学生杀母案、河南法院院长父女被杀案等案件中,孩子都成为父母愿望的载体。

  这三种形态都不是健康的、正常的。孩子是家庭的“过客”,这种说法或许冷漠,但这不仅是事实,也是家庭教育必须正视的现实。孩子终究要离开我们的家庭,走向社会去开创他们自己的事业,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庭。如果孩子早一天意识到这个现实,他们不仅会感激父母的爱和照顾,而且还能够早些独立并有所担当。

  孩子是家庭的“过客”,这种观念会相应地带来家庭教育的3个改变。第一个转变是孩子是独立的,必须尊重他们的权利、兴趣、人格尊严。从教育角度来说,尊重孩子的兴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兴趣爱好同样也是孩子的一种权利,孩子不是家庭的附属物,他是独立的,应该受到尊重。第二个转变是,孩子一定要自理自立,父母要让孩子正确看待、清楚地理解,父母的成就或财富、贫穷或失败跟孩子是有差异的。子女成为父母成就、财富的享有者或失败、贫穷的承受者,那么孩子要么懒散骄纵,以享受父母的成就、财富为理所当然,要么自卑沮丧,小小年纪便嫌弃、抱怨父母无能。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让他们有能力去寻找自己的工作、赚自己的钱、成自己的家。第三个转变是,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不是天赋的,而是处出来的。我认为这非常有针对性。很多父母忽视与孩子的情感经营,现在有多少父母跟孩子是很好的朋友,互相尊重对方说的话?当父母的对这一点要清醒。

  培养孩子法治意识从尊重其在家庭中的权利开始

  记者:您在如何为孩子建设一个美丽的国家中,特意提到如何为孩子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为什么强调这一点?

  佟丽华:媒体上报道的冤假错案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如果没有法治的保障,权力就会被滥用,人为的灾难不知哪一天就会降临到我们和孩子身上。只有法治才能保障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安全和尊严。

  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法治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什么关系?是否把问题扯得太远了?如果说环境恶化还确实直接关系到孩子健康乃至生命,那么法治距离普通人家太遥远了,那是立法者、官员、法官、警察、检察官、律师的事情。

  但多年的经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恰恰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对法治的淡漠和疏远,让我们自己和孩子生活、成长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甚至恶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