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乡土 办出“农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陈有国 陈勇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田、村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住宅小区、现代化超市让失地农民转变身份,过上了城镇生活,那些承载着质朴、宽厚、勤劳乡情的小卖部、小戏台、小池塘已不再是农村儿童的童年记忆。这些孩子的灵魂游荡在现代都市的边缘,心中没有农村的概念,学成之后不愿返乡务农。即便是初中毕业没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孩子,也不愿呆在农村,因为他们没有能在农村谋生的一技之长。

  农村教育到底怎么了?

  教育目标“离农”。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在为城市培养人才。这种人才的“掠夺式”利用,造成了大部分农村学生对农村的地域文化缺乏了解和热爱,因而从根本上拖拽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也使广大农民陷入生活的相对困境和尴尬之中。

  教学方法“误农”。社会、家长、教师,都认为农村孩子只有升学才是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所以几十年来一直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就连仅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农村知识的地方课程也被挪用挤占,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对农村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教学模式“克隆”。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学校外,再没有其他功能。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由于学校在硬、软件诸方面都处于天然劣势,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遭遇淘汰。高考后,他们又缺乏劳动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到处游逛,既不能融进城市,又不想回农村生活。

  在农村逐渐向城镇化转变的今天,农村教育最令人担忧的是明显的城市化取向。怎样依托农村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适应时代和农村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一项摆在农村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新集中学地处农村,立足农村,以为当地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出发点,通过培养专业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创新教学模式,逐步探索出农村中学独特的办学模式。

  培养专业教师——支农

  为了构建具有农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农村教师文化,培养农村专业化教师,新集中学积极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来校指导,让农村教师学习课本以外的农业知识,以适应农村教师自身和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身为农村教师,他们对农村工作有感情,对农村建设有热情,我们鼓励教师在工作之余走向农村,向致富带头人学习;走出课堂,向书本和网络学习。教师们更加直观地学习农业新知识,不仅为农村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而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开发校本课程——爱农

  种植、栽培、养殖业是新集中学所处农村的基础产业,学生有了解,教师有经验。学校借此自主开发了以认识身边的蔬菜、食用菌、动物为主的农村校本课程《农耕情》。校本教材没有练习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一课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仔细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再通过观察、找资料、请教行家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为了与校本课程开发配套,新集中学开辟了系列实践基地,即蔬菜、茶叶、食用菌、养殖4个劳动实践基地。围绕“农耕文化”主题,学校按季节制定计划,学生主动到各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和体验。这些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善于探究的好品质,而且对引导农村孩子爱农、学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校精心设计了以“三农”教育为鲜明特色的社会实践课程。学生在农业实践课程中,全面接触农业科技知识,实践内容涵盖蔬菜种植、茶叶采摘、食用菌栽培、家禽家畜养殖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农村、亲近农民、关心农业,进而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的情感

  创新教学模式——助农

  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讲解蔬菜的分类、营养成分以及蔬菜的栽培技术,整地作畦、施基肥、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等环节。为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学校依托基地资源,合理安排实践活动,采取班级轮流、地块到组等形式,组织学生参与田间管理。同时,学校将劳动实践课列入课表,做到“场地、课时、教师、教材、教学计划”五落实,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教育。在学校,学生不仅学会了农村的种植、养殖、栽培等本领,而且还能够学以致用,从而帮助服务农村生产。

  学校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用特色的人才观搭起各类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学生不再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产品”,而是进田地就是农民,进企业就是工人,从而成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新集中学正是凭借自身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在“小基地”做活“大文章”。毕业后,部分学生成为了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学校也成为了农村的种苗中心、新科技推广中心和农民培训中心。

  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的希望,它肩负着中华民族千年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重任,担当着为农业现代化培养数以千计的专业人才和建设人才的使命。农村基础教育要立足乡土,办出“农味”,既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培养他们的农村情怀、家乡情怀。只有这样,农村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孩子才有希望,中国大地上的农村、农业才有希望!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新集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