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多样化差异化机制
大学与高中之间衔接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谢维和
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如果衔接不好,会造成两者的分离,这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是教育改革必须努力攻克的一个难题,这种分离也是中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顽疾。
高中和大学之间衔接体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整个教育体制中高度关联性的一个战略要点,也是评价一个教育体制设计水平高低与优劣的标志之一。而衔接体制中的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体制性障碍之一,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当然,这些年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对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越来越关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经验。重视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关注衔接。从这个角度讲,衔接也是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边界条件,特别关系到创新人才出现和成长的重要体制性基础。可以这样讲,如果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衔接不好,我们的创新人才的出现都是偶然性的现象。
目前,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中主要问题是以选拔代替衔接,就是认为高考就是衔接,把大学对高中学生的选拔作为两者衔接的基本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衔接。实际上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面是很宽的,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是我们在体制上仅仅把高考等同于大学与高中的衔接,把大学和高中的衔接局限在高考上,实际上,高考只是衔接体制中的一种途径和形式。除了高考以外,我们还可以有其它各种不同的衔接途径与形式。
以选拔或高考代替衔接的弊端主要在于,一是成本太高,包括时间的浪费。很多高中有近一半的时间用在高考复习上。学生、家长、社会、政府为高考投入惊人。二是束缚人才。衔接机制的狭窄与单一束缚了多样化人才的成长发展与培养,所有人都要过独木桥不仅是指人的数量,更可怕的是把大家的知识、思维、想象力和发展的差异与多样化都压抑和统一在一个狭窄的独木桥。三是加剧了高中与大学之间的矛盾。高中认为大学考试绑架了高中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学觉得招收的新生很难完成转型。这些矛盾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中与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
如何拓展高中与大学的衔接面,我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要拓宽大学和高中的衔接机制,这也是衔接改革的基本趋向与出路。拓宽的基础就是大学与高中之间关系的变化,即从选拔变为共生,包括建立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衔接机制,加强大学与高中的合作,以及以学校为主体的低重心的衔接体制,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创新人才的产生和培养。
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三个关节点
■刘彭芝
结合多年的教育经验,我认为中学培养创新人才有3个关节点,即选拔、培养、输送。
关于第一个关节点,选拔。我们应该承认人的资质有高下之别。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必须是有创新潜力的人。对大学而言,创新人才的选拔基本不是问题,“985”、“211”高校通过高考,特别是自主招生,能把创新人才选拔到手。对于中学而言,创新人才的选拔目前还是个大问题。你不去选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要是去选拔,马上就会有各种批评的声音。
有教无类是教育公平;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适合他的教育,这也是教育公平。有很好创新禀赋的孩子如果没有被选拔出来,得不到适合他的培养,这不仅是不公平,对国家、社会来说更是人才浪费。建立早期选拔体制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道关隘,这个关隘打不破,我们不可能进入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天地。
关于第二个关节点,培养。在30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学培养创新人才,有3点非常重要。
一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自学,既是自己学习,更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在自己学习中有独立的思考。自主学习是更重要的自学。即使是在学校学习期间,我们自学的东西也肯定比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多。因此,自学才是学习的常态。有创新能力、出创新成果的人,肯定是自学能力强的人。
二是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中进步的。创新人才,首先是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而且是善于在众多问题中发现核心问题的人才。中学培养创新人才,一定要鼓励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在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专心致志、锲而不舍。
三是培养孩子的协同精神。今天,科学研究和各种创新越来越体现出协同性。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几乎每一项大的创新都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团队在联合攻关。中学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认清这种趋势,顺应这种趋势。
关于第三个关节点,输送。这个关节点打通了,中学创新人才培养也就功德圆满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关节还没有打通。中学里发现和培养的一些创新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中的偏才、奇才、怪才,还没有成型的输送渠道。
在现行高考制度难有大改革的背景下,就如何打通中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输送关节,我有两点建议。一是以输送中学创新人才为坐标,对现行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进行量身定制式的改革,让自主招生变为创新人才的绿色通道。
二是在北京、上海等各大区域的核心大城市,各试办几个早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这些基地由中学和大学联合创办、共同管理,为中学创新人才的输送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执起创新人才培养的接力棒
■郭广生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一个长期过程,如同接力赛,中学和大学之间这一棒的衔接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各自为政,双方关系漠然僵化,原本系统化的教育链条被人为割断。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高中教育,都不能仅就自身的发展考虑定位,而是要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终身教育系统工程中去考虑,加强二者联系与协作,形成和谐、合理的教育整体结构,发挥整体功能。“向下看”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与重要途径,成为大学提高教育质量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
高等教育向下看,至少要看到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之间培养目标、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制度的各自独立个性以及相互衔接,这些也构成了推进高等教育“向下看”的突破口。我结合北京工业大学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与探索,探讨高等教育如何“向下看”的问题。
改革招生制度,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北京工业大学是从2013年首次试水自主招生的。少而精,注重对思维及大学学习能力的考核,是学校第一次进行自主招生的原则。在选拔方式上,学生在资格初审通过后进行综合能力面试,不设笔试环节。通过现场论述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特长等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进行多角度、多方式的考核。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在推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推动北京市属院校突破单一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资源对接机制,搭建高校与中学交流与合作的多元平台。高校坐拥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育人理念、硬件设施、师资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学校办学资源,中学举办“知名中学校长联谊会”、开设学术讲座、开放图书馆、实验室;选派教师到高中授课,参与中学的教学研讨;定期举办以“大手拉小手”为主题的联合培养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本科生创新成果展室,邀请中学生参加我校科技创新活动和社团活动,使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大学的文化底蕴,充分感受创新的魅力。
积极推进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探讨与高中新课标的对接。我们先后邀请多名专家对高中新课标进行系统解读。结合高中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使用与高中课程衔接更为紧密的基础课教材。如我们的第三版《高等数学教程》前几章,就是为了实现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无缝衔接,重新编写的能够适应具有高中数学水平学生无障碍接受微积分的入门章节。
此外,我们携手中学,试点开设先修课程。第一轮与广渠门中学合作开设的“线性代数”和“化学与环境”两门课程,由于选派教授教学效果好、教学内容体现过渡性质、入学后可进行学分充抵等,受到了校方和学生的欢迎。
在试点学院探索拔尖人才培养
■曹国永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后,北京交通大学被确定为17所综合改革的学校,经管学院成为首批试点学院。在此,我想结合试点学院综合改革,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