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事唤醒学生心中的文学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7-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美总是在冬天,翠湖绿柳如烟。在四季如春的昆明里,海鸥恋着最美的家园。花都带不走的,只有你——”

    余音未绝,对面高一(5)班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原来是在为高一(6)班的表演喝彩。

    “老师,你们班唱的歌太好听了,把我们全都吸引了!”课后,高一(2)班学生追着我问,“作为语文老师怎么带他们唱歌啊?”我反问:“用唱歌的方式上语文不行吗?”

    用音乐唤醒学生的梦

    语文课总在早上第一二节,学生还没真正从睡梦中醒来。为此,我开始寻找突破,让语文课有点趣味,由河图作曲的《雨碎江南》和《雨巷》的融合教学是我的第一次尝试。

    “月色寒,独怜谁家青石板,檐角珠光续了又断,恰满成一盏……在桥头并肩,连纸伞都碎在江南烟雨天。”《雨碎江南》柔媚、凄清的意境,与“撑着油纸伞,徘徊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如出一辙;且歌词典雅,文学价值很高;音乐旋律凄婉迷惘,感染力强,是笛子的经典曲目。我先用笛子为学生吹奏,再带学生品味其中的文学意蕴,学生兴致盎然。

    从此,我开始了“音乐·语文”课的探索,突破音乐和语文之间的藩篱,找到二者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用音乐把学生从梦中“唤醒”。

    “歌”是“诗”的灵魂伴侣

    诗词教学是我探索音乐和语文融合的主阵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被现代音乐人谱成了曲子,我事先安排音乐委员把它唱熟,再带领班上学生唱。同时,我用大G调的笛子为学生演奏,该调声音低沉浑厚,曲尽其妙地传达了李煜的亡国之悲。学生会唱后,我用笛子给他们伴奏,在合唱中培养师生默契,诗词背后的情感也自然而然地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艺术手法,水到渠成。

    此外,我探索更多音乐与诗词融合的形式。上《将进酒》一课时,我发挥学生特长,将说唱与Beatbox口技结合起来,用极具现代感的音乐生动地传递了李白的豪迈之情。Beatbox声韵铿锵、节奏感强、爆发力强;说唱一板一拍,很契合“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的场景。可以想象,宴会上李白是边敲碗筷边放歌,洒脱不羁;课堂上,学生是边打Beatbox边说唱,自由豪迈。

    去年暑假,我参加了薛瑞萍的诗词吟唱培训,对吟唱产生了兴趣。当我把握了“平长仄短,平轻仄重;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的规律后,所有诗都可以自然地唱出来,不用再苦思冥想去改编,提高了教学的自然生成性,让诗歌变得妙不可言。我把薛瑞萍的《吟诵课》《我爱吟诵》买来研读,并开始教学实践,先教学生吟唱朱熹的《春日》,让他们把握吟诵原则,继而推进到其他诗词的吟唱学习。早读时,学生就用吟唱的方式来背诵,美育和智育兼具,不知不觉间诗词已融入生命。

    声情并茂的不仅是诗歌

    诗乐结合之外,我继续探索音乐与戏剧、小说、散文等文体的融合。

    戏剧是融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为一体的舞台表演艺术。上《窦娥冤》一课时,我精选几段唱词让学生配乐,课堂上分角色对唱,配以个性化动作,绘声绘色。

    学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时,我用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做引子,先用洞箫给学生吹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很好地将学生带入《红楼梦》哀婉的氛围中;再顺势借《枉凝眉》歌词解读宝黛爱情主线,继而扣住《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第一次相见时似曾相识的情节展开教学。小说学完后,让学生按《枉凝眉》的句式写一首词,多角度表达自己对该小说的理解,学生相互修改润色,然后用《枉凝眉》的曲调唱出来,在班上展示。

    上散文《故都的秋》时,我让学生用音乐和绘画的形式展现自己心目中的秋。本文开篇的曲子就是高一(6)班白洋和杨炫宇的作品,他们改编了风靡一时的《成都》,创作出重点展现昆明秋季的《花都》,当堂表演,圈粉无数。学校溪流文学社的采访组闻声而来,请两位同学专门录制了视频,再配上文字,在公众号推送出来——想不到竟是第一个昆明版的《成都》。

    美学家宗白华说:“艺术不仅满足美的要求,而且满足思想的需要。”音乐与文学的融合,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渐构建起了核心素养,并在真实的情境中表现出了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也都获得了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系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