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好课程戴溪小学:在赵翼的家乡开展对联课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7-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这是清代著名诗人赵翼的诗句,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在赵翼的家乡——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有一所名叫戴溪小学的学校成立了“翼溪小联社”,以对联文化为载体,从家乡名人赵翼身上汲取文化养分,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零开始的“学联小组”

    戴溪小学与对联文化的“相识”,源于副校长吴宏伟的一次外出听课。吴宏伟介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一节对联课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朗朗上口的“新编对韵”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回到学校后,吴宏伟便购买了上海交大附小的教材《小学对课》,率先在自己的班级中使用,然后又申报成立校级对联兴趣小组,并推荐给其他语文教师使用。后来,学校将多年开展对联课程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培养规划、目标考评方案,对联课程也步入正轨,渐渐成为戴溪小学最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回想起对联课程的起步阶段,吴宏伟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当时只是觉得让学生学对联有意义,但我自己也不太懂,只能边教边学。”吴宏伟说道,“后来,我又与几个感兴趣的老师结成了‘学联小组’,一起学习、研究对联知识和对联教学。”

    吴宏伟和他的“学联小组”从基础的对仗、格律开始学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联小组”的水平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

    一日,教师邵建峰在微信群说:“我新写了一副对联,‘壮志凌云邀日月;春风得意乐田园’,大家觉得如何?”

    吴宏伟回复道:“‘得意’与‘乐’有重复之嫌,改成‘驻’怎么样?”

    邵建峰又问:“我又想到一个‘恋’字,取‘流连忘返’之意,如何?”

    这时,另一名教师端敏明加入了讨论:“‘恋’字好像又要奔赴红尘的感觉了。借你的上联,我也写了一副对联,‘壮志凌云邀日月;佳联悟道品人生’。对联与人的阅历、心境、处世哲学都是分不开的啊!”

    这只是“学联小组”的一个讨论片段,像这样的讨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渐渐地,戴溪小学的教师尝试自己出联供学生应对,将对联课程从最初的阅读对联转向创作对联。

    “翼溪小联社”成立了

    对联课程实施一段时间后,戴溪小学的学生成立了“翼溪小联社”。“‘翼’代表赵翼,‘溪’代表戴溪,这是我们的符号。”学生周奕辰笑着说。吴宏伟介绍,学校请各班语文教师推荐学生进入“翼溪小联社”,这些学生是学校的“对联骨干”,他们会带动各自班级开展对联学习和对联活动。

    在学校层面,每周安排一节面向全体学生的“对联课”,教材就是多年前吴宏伟外出听课时购买的那本《小学对课》。吴宏伟介绍,这本书的内容难度循序渐进,比较适合学生学习,不过目前只是“权宜之策”。他想组织教师编写一本校本教材。他告诉记者,教材暂时定名为《翼溪联韵》,内容有适合各年级学生学习的对联基础知识,有古代名联的赏析、导读,有常州本地景区悬挂的对联图片,也有一些“翼溪小联社”成员创作的对联作品。除了编写校本教材,学校还在尝试将对联融入语文课,比如用对联给课文编写提纲,为课文中的人物创作符合身份的对联,举办包含对联内容的作文大赛等。

    学校的“对联课”分为三个阶段。在一二年级,因为学生积累不够,重点放在了解对联起源、讲述神童妙对故事等方面,让学生初步认识对联并提高学习对联的兴趣。到了三四年级,重点从“认识对联”转到“学习对联”,学生阅读并背诵《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蒙学书籍,学习对联规则,掌握格律、对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积累词汇、典故等。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就要尝试创作对联了。教师会从简单的出句、对句开始,“先是一个字、两个字的对,让他们掌握词性与对仗的关系,然后拓展到五言、七言,这时不仅要‘对字’,还要照顾整体的意境营造、前后衔接等。”语文教师邵琴介绍,“此外,还要让学生尝试围绕一个主题完整地创作上联和下联,这个主题可能是一处风景、一个人物、一件事情,也可能是赠送朋友、自我感怀。当然,对于他们这个年纪而言,创作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经过“以点带面”的推进以及“全校铺开”的普及,学生的对联水平逐渐提升,在各类学生对联比赛中开始崭露头角。“比如一次活动中的出句是‘一朵红莲扬正气’,我们的学生对‘半池绿叶送清风’‘千棵翠竹树新风’,分别得到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吴宏伟说。

    为了验收学生的对联学习成果,学校还推出了别具一格的“对联考级”制度。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校将考核内容分为12个等级,内容主要包括经典对联背诵、校园对联解读、现场对联创作等方面。

    邵建峰向记者介绍了“对联考级”的流程:由各年级语文教师、四至六年级每班选出的若干学生组成考核小组,学校每学期组织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考核,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评定相应等级。考级顺序为:学生个人申报——考核小组测评确认——签发考级证书。“我们还会参考各班的对联考级情况,评选出‘优秀班级’‘对联之星’等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邵琴说。

    课堂之外处处是对联

    为了配合对联课程的实施,戴溪小学在校园文化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一定要把校园打造得古香古色、书卷气十足,让学生浸润在文学、文化的海洋之中。”戴溪小学校长戚伯萍说道。

    在学校东侧,“翼溪苑”经典诵读橱窗设有“古韵遗风”“美文怡心”“雏莺鸣溪”等专栏——“古韵遗风”甄选历代著名诗人,介绍其生平、成就、代表诗作;“美文怡心”选取近代美文,供学生阅读和赏析;“雏莺鸣溪”刊登学生的诗词、对联作品,或发布一些对联活动公告,是学生展示作品的舞台。

    “要放大学生展示的空间”,年级组策划了“经典壁”展区,每个年级在墙壁上悬挂学生联作,让师生在课余闲暇能够随时观看、吟诵,感悟“小联家”的奇文妙笔。每逢“家长开放日”,学生会第一时间带家长看自己的联作。“一些学生看到身边小伙伴的作品悬挂在‘经典壁’,非常羡慕,我就告诉他们,如果你好好学、好好写,作品也一定会出现在上面。”邵琴笑着说。

    此外,学校还专门打造了一间典雅的“对联教室”,集授课与展览为一体。教室中央布置了师生对联书法的挂轴,周围墙壁上布置了“翼溪小联社”的成长历程以及外出采风的活动掠影。“这间教室是纯粹的‘对联空间’,‘翼溪小联社’的教学活动经常在这里展开,其他有关对联的交流活动也会安排在这里。”吴宏伟介绍说。

    为了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古典文学之美,学校除了精心布置校园文化,还组织了一系列采风活动,让学生边玩边学、边游边写,将对联知识内化于心。

    吴宏伟介绍,常州有许多景点都涉及相关的人文历史和对联作品,所以学校开启了“跟着楹联游常州”活动课程。去年的一次活动中,“翼溪小联社”的师生走进季子文化公园,共同感悟常州人文始祖季子的德信风范。

    “你知道季子吗,季子与常州有什么关系?”记者随机向一名学生提问,这个学生立刻滔滔不绝地回答道:“季子叫季札,是吴王的第四个儿子,是一位才华过人、品德高尚的君子。季子的封地在延陵,所以被称为‘延陵季子’,延陵就是今天的常州地区……”看来,季子文化公园的采风活动让他们记忆深刻。

    季子文化园的门口镌刻着“清徽绳武、让德光前”几个大字,学校教师给学生讲解这几个字的内涵,让他们试着自己梳理季子的故事。“这8个字也可以看作简单的对联,因为它们符合对仗规律,又表达了对季子的推崇之情。”学生沈筱涵解读道,“‘清徽’是高尚的情操,‘绳武’是沿袭祖先,‘让德’在说季子辞让君王的故事,‘光前’是说季子的功绩超过前人。这些词语不好理解,我们查了许多资料才明白的。”

    随后,学生来到公园的“德目五常区”,认读青砖上的篆体成语,感受季子的五德——仁、义、礼、智、信。在“赞评长廊区”和“名家煌赞区”,学生又读到了许多有关季子的古诗词。“‘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杜甫的这联诗,我原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才知道后面这句就是写季子的故事。季子守信重诺,才会留下千古美名。”学生宋嘉指着文化园里的诗词和对联侃侃而谈。

    当然,采风活动也少不了现场对联的环节,这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常规“项目”。他们聚集在一起,随心所欲地出句、对句,毫无拘束。当特聘对联教师来雨风以“鱼知春水暖”作为出句时,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树晓晚风凉”“蜓立夏荷开”“蚁聚雨天来”“雁叹月光寒”等对句,虽然文辞还比较稚嫩,但充满了童真童趣。讲到“季子挂剑”的故事,另一名特聘对联教师马士勇即兴出了一句“剑许寸心酬故友”,学生赵振宇对出“花开十里笑春风”,学生沈筱涵对出“豆生南国寄相思”,字面之外蕴藏着幽深浓厚的情韵。

    “每次活动我们都会邀请一些校外专家给学生进行讲解、点评,也会把他们的诗词、对联收集起来。季子文化园的采风活动后,我们就结合活动创作了一副对联,‘尧日蓝天季子地,青丘碧水舜山情’,这恰是采风活动给我们的真切感受。”吴宏伟说,“这样的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自发地读诗词、读对联,也能调动他们临场创作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采风的过程中,他们了解了家乡的故事和文化,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