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农村残疾娃圆舞蹈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彭玉珊在教黄筱溪做舞蹈动作。本报记者 熊杰 摄

    ■本报记者 熊杰 通讯员 严思语

    近日,厦门翔安实验学校三年级(4)班学生黄筱溪获得了一个新荣誉——以她为主角演出的舞蹈《我的梦》,在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阳光大舞台”表演中被评为一等奖。

    然而,黄筱溪是一个下肢有残疾的孩子,舞台外,她和她的老师彭玉珊演绎了一段动人的师生情。

    今年9岁的黄筱溪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上小学一年级时,她遇到了音乐老师彭玉珊。“如果能教她跳舞,带她上台,她会更加自信,对她以后的成长肯定有帮助,也能帮她圆梦。”带着这一想法,彭玉珊开始培养筱溪,并为她开“小灶”。

    彭玉珊给黄筱溪买了一双红色的舞蹈鞋、一条白色的裙子,并抱着她到四楼的舞蹈室,告诉她:“跳舞不一定用脚,你的手、你的头、你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能跳舞。”

    每天下午,彭玉珊都会对这个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学生进行训练。如何运用手指、如何运用表情等,彭玉珊都要从头教起。

    接下来,彭玉珊以筱溪的经历为原形,编排了集体舞《我的梦》,担任主角的筱溪,表现了对舞蹈的渴望,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

    经过排练,学校决定让《我的梦》参加市里的比赛。

    2011年5月,彭玉珊带着筱溪和小队员们,参加了厦门市第十九届“鹭岛花朵”文艺比赛。小演员们全身心地投入,舞到动情处,大家都眼含热泪,精彩的表演感染了现场的评委。评委在点评时说,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没有用高难度的动作来吸引眼球,而是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打动评委,这种“原生态”最难能可贵。最后,节目荣获了一等奖。

    2011年10月,在厦门市中小学艺术节舞蹈比赛中,《我的梦》荣获一等奖,彭玉珊同时获得“优秀指导奖”。

    彭玉珊1993年参加工作,一直在农村学校任教。近20年来,她坚持辅导农村娃学舞蹈。她说,教孩子们学舞蹈,不是要他们成为专业的舞蹈演员,而是要让他们感受舞蹈的快乐。“如果按照‘特长’的标准,筱溪也许不合格,但是艺术不是‘特长’生的专利,而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彭玉珊说,农村孩子舞蹈基础比城区孩子弱,虽然教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他们身上一样有很多灵气,一样渴望沐浴艺术的阳光,能为他们做些事,同样很有意义。

    彭玉珊这种“非功利”的做法,却让农村娃一次又一次在比赛中获奖。1997年,她编排的舞蹈《唢呐声声庆回归》,获得厦门市第十二届“鹭岛花朵”文艺比赛优秀演出奖;2006年编排歌伴舞《村居》,获得厦门市第十六届中小学艺术节二等奖;2009年编排的加油操《为你喊加油》,参加福建省首届快乐体育加油操比赛,获得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