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结盟的聚变效应
■本报记者 刘宁 特约通讯员 关志生
每年一到炎热酷暑之时,“小升初”也成为家长热议的话题。为了让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们托关系、找门路,怎一个“热”字了得!而这种现象今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却明显“降温”。
这个暑假,该市火炬小学毕业生李丹阳的家长不用为孩子的初中择校发愁了。2011年,牡丹江市实行“学区制”,将3所热点初中与就近相对薄弱的3所初中“1+1”结盟,从而使像李丹阳这样本应进入薄弱校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学区制”推出两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为什么实行“学区制”
【这边是人挤人,那边是教室闲置】
曾经,作为薄弱学校的六中12000多平方米的校舍仅有700多名学生,多数教室闲置。而热点学校四中,校舍虽和六中差不多大,却容纳了3000多名学生,一个班最多时有近80名学生就读。
两所学校离得并不远,一边是教室闲置、师资富余,无奈搞起了小班式教学;一边是教室里人挤人,教师疲惫不堪。在当时,牡丹江市其他薄弱校和热点校也大多是这样的情况,区域教育发展“两级分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几年,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如井喷式高涨,‘小升初’的矛盾尤为突出。我们这是逼上梁山,必须改革!”牡丹江市教育局局长李雁方,一线教师出身,懂教育、爱教育,话语也非常朴实,“我清楚地记得,2011年6月,曾经有一所小学毕业班家长24小时静坐,就是为了不让孩子上对口的薄弱校。看到那些焦急的家长,我们不做点事情出来,对不住他们的期待。”
就这样,2011年3月开学初,她就开始牵头组织调研工作,带着教育局的人奔赴湖北仙桃、河北邯郸、辽宁盘锦等地取经,并结合本地实际,反复调研,召开各类座谈会,制定“学区制”改革方案。
“学区制”怎么改
【学区长管理“一校两部”,推行“五统一”】
2011年秋季,牡丹江市教育局开始推行“学区制”改革试点,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政府常务会议确定了“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典型引路、分层推进、多元发展”的“学区制”改革总体思路。
牡丹江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健告诉记者,他们将3所热点初中与就近相对薄弱的3所初中“1+1”结盟,优质学校作为牵头校被设为本部,在薄弱学校设立“学区制改革管理实验部”,设学区长全面管理“一校两部”,推行“五统一”,即统一教师调配、统一财务核算、统一资源配置、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考核评价。
就这样,牡丹江市四中与六中,十六中与二十二中,十一中与十二中分别组建成3个学区。每个学区内均实行电脑分班,实现了班科任教师搭配均衡、两校教师搭配均衡、班额均衡、学生学习能力均衡。
这一改革,使教师从过去的“学校人”向“学区人”转变,而对在同一学区的学生来说,意味着没有了热点初中与薄弱初中、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之分。
为什么只是“1+1”结盟,而不是“一带多”使更多薄弱校成长?学校两两组合,是实体合校还是临时搭伙?在改革试点开始前,牡丹江市教育局已经预设出一连串的问题,再从每个细节入手,进行周密调研,解决一个个问题。
“改革意味着风险,我们得把风险降到最低。如果是一带多,看上去是带动了更多薄弱校,但这样一来,优质校在帮扶上难免顾此失彼,带来新的发展不均衡。所以,经过反复调研,我们认为在试点阶段,两两组合可以最大限度、最短时间内实现融合,优质校也可以专心帮扶薄弱校。”李雁方告诉记者,“联姻的两所学校不能合为实体,否则就形成了超大规模学校。做事情不能光图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得把工作做到细致,再细致。”
据她介绍,“学区制”管理不同于集团化办学,也不同于合并办学,更不是一所学校兼并另一所学校,而是两所相对独立学校的合作。牡丹江市实行的是“一个学区、两个办学实体”,即原学校的建制不变、人员编制不变、两套班子职数不变、固定资产不变。
3个学区建立后,结业考试和中考,学生按所在原学校报名并参加考试,享受原学校的中考升入省示范高中的配额政策。
2011年秋季,第十六中学与第二十二中正式联合,成立了第十六中学区。十六中学区长刘瑞民告诉记者,他们厘定了学区长与校长的地位与职责,建立起“学区—学校”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二级管理机制。“退一万步讲,如果试点失败,两所学校相对独立,可以直接恢复为自我管理,最大程度降低给教师、学生及家长带来的影响。”
刘瑞民介绍说,两所学校的设施、设备等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统一调度、统筹安排,实现了硬件资源共享,达到了办学条件的均衡。
均衡发展更需要软实力均衡,其中师资力量的整体提升和均衡匹配是关键。第十六中学区在2011年和2012年两个新初一学年,对两校任课教师进行了交互式、统一的均衡配置,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统一的考评机制,使两校全体教师迅速融合。
十六中学区成立后,由于实行统一考核,二十二中一个年轻女教师的教学质量未达标,开始待岗。这下,压力变成了动力,没课上了,她就天天串门听课“取经”,积极向优秀教师讨教,观摩课、精品课更是一堂不落,参加教研活动时也非常积极。现在,她已重返课堂,深受学生喜欢。
这位年轻教师幽默地说:“一开始,我觉得世界末日到了,而现在,我已经尝到了幸福的味道。要是没有‘学区制’,我怎么可能天天跟着这么多优秀教师学本事。是‘学区制’又带给了我青春。”
改革后效果如何
【校际围墙被拆除,综合办学水平提高】
记者去十六中学区采访时,原二十二中的英语教师姜乃秋刚下课。一说起“学区制”的好处,她打开了话匣子:“二十二中原来生源流失很厉害。没有了学生,我们当老师的也没什么动力。自从我们和十六中变成一个学区后,学生多了,我们上课的劲头也足了。两所学校的老师就像一家人一样。每周三,我们进行英语教研活动时,一屋子人讨论得可热闹了。”
十六中学副校长王志君说:“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检验,效果完全超出了预期。而过去一直让我们头疼的大班额、择校热问题,通过‘学区制’模式也得到有效解决。”
据牡丹江市教育局中教科统计,“学区制”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3个学区各分校优秀率由17.09%提高到29.91%,及格率由43.64%提高到68.49%。同时,“学区制”模式真正拆除了教师流动的校际围墙,3个学区的785名教师实现无校籍流动,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
据介绍,由于生源过多、生均占地少等因素,过去3个学区内的热点校始终迈不进标准化学校的“门槛”,而改革后,牡丹江市把“学区制”学校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在实施改水、改厕、改气、道路建设等民生建设项目时优先考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解决了学校教学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问题。
李雁方欣慰地说:“‘学区制’改革不仅使那些薄弱校脱胎换骨,薄弱初中和对口小学的生源得到了稳固,同时也让与之结盟的热点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提升。现在,不仅我们学区内的学校提前达到标准化,孩子们也能在家门口就上优质学校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