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创优势 以创新求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开学之际,更名后的温州医科大学于近日在校门口换上了新校名。没有嘉宾、没有礼花,仅仅5分钟就完成了揭牌过程,用校长瞿佳的话说,学校办学将如这个仪式——“坚持重内容而不重形式”。

    追本溯源,温州医科大学的前身可上溯到1912年中国人最早创办的西医院校之一——浙江医学专门学校,1958年南迁温州办学,初名“浙江第二医学院”,后以校址所在地改名为“温州医学院”。一百年的文化传承,半个世纪的自强不息。今天的温州医科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15000余名全日制在校生,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教授职称评审权,以医学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有特色就有优势,有优势就有实力,有实力就有发展。多年来,温州医科大学坚持“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加强特色学科建设,逐步形成办学特色,以特色发展助推内涵式发展。在自主创新和服务创新驱动的过程中,学校以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努力谋求在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和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特色发展的根本方向:立足学科基础,明确办学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之于大学,就如灯塔之于航船,是大学的灵魂所在、行为所依。温州医科大学是省属高校,但不在省会、不冠省名,从全国范围来看知晓度、知名度也因此大打折扣。学校如何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突显特色,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是温医大在发展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科建设从自发到自觉的方向选择,给予学校目标定位战略选择以启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把视光学纳入眼科和医学体系,将传统的眼科教育与当今国际视光学教育接轨,创造性地形成了被称之为眼视光教育的“中国温州模式”,享誉世界。临床检验诊断学致力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结合,与重庆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共同成为该领域的排头兵。药理学与生化药学的生长因子、温莪术研究,外科学的“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胆源性胰腺炎临床分型理论”研究等,也取得了全国领先或先进地位。学科建设的特色方向选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强化特色、错位竞争、品牌与创新等意识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特色发展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科特色的凝练,是历史积淀与现实基础的共同结果,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温州医科大学根据医学教育现实状况和学校办学实际,将发展目标确定为“科学发展提高整体水平,特色办学创建医学名校”,同时,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先造峰,后填谷”,重点发展医学及相关学科,逐步形成优势学科群。学校同时注重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展学科领域,发展环境科学、应用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

    特色发展的基本支撑:搭建学科平台,凝聚高层次创新队伍

    高校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学科建设可以为人才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起到吸引、培养、凝聚、锻炼高层次人才的效果。在引才引智工作中,温州医科大学以学科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为主导,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制度激励人,以平台吸引人,有机融合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形成了人才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创新队伍建设模式。

    近几年,学校先后投入上亿元为高层次人才搭建科研平台,组建学科团队,并在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人才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植。目前,学校建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1个,其中包括省部共建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教育部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卫生部门研究中心1个、国家卫生部门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7个。

    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中,学校不断增强海内外引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订个性化引才方案,重点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和重点学科中青年骨干。近年来,通过多种方式引进来自美国国立卫生院(NIH)、耶鲁大学、杜克大学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共获得国家、省和市引智项目数百项,资助经费超千万元。目前学校拥有国家“千人计划”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国家卫生部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浙江省“千人计划”创新、创业人才24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浙江省新世纪151重点资助培养人员2人、第一层次人选10人;国家教育部门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3个等。

    特色发展的核心体现:依托学科特点,培养实践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部分。温州医科大学的医学学科特色优势,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与医疗实践紧密结合,与区域经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实践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作为医学院校,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医疗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突显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和创新能力中的独特作用。学校现有5所直管附属医院、1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60余个临床见实习基地,其中附属医院实际开放床位已2万余张。学校积极优化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布局,改善实践环节教学条件,为学生的实习、见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积极谋求人才培养与区域社会需求相结合。2010年,学校在全国率先首次开展本科层次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项目,与浙江省政府合作订单式培养基层医学人才。目前,浙江省已有39个县(市、区)与温州医科大学建立合作培养关系。学校积极致力于培养农村社区医生中的领军人才,于2012年获得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立项。

    与人才培养特色相辅相成的,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水平的提升。2003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排名,在全国一百余所设有临床医学本科教育高校中始终处于前10%之内。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190余项,更有优秀学子斩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大奖,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获得国家建设项目20项,省级建设项目70多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

    特色发展的必要条件:注重学科融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体系

    地方高校要创造出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一是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走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之路,二是要找到发展突破口,集中力量办好事,办成事。在发展路径上,温州医科大学坚持“顶天立地”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在集聚优质科研资源、集中力量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同时,做到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借助医学学科优势,推动形成科研与教学、临床相互支撑的工作体系。

    学校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差异化竞争之路,注重学科间以及学科与前沿性、支撑性高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在这种模式的引领下,200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973”(首席科学家单位)、“863”、“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高层次科研课题4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均处全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全省高校前列。学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3项、中国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等。 

    走科研与区域特色经济相结合之路,学校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学校与中科院、温州市政府开展了共建中科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医药工程研究所项目,有效推进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研发的非化学农药防治害虫产品,被列为国家农业部门重点推广的四大绿色防控技术之一,在全国20多个省市得到大面积推广。学校还依托自身的优势学科和医疗资源,积极探索建立一种以师生志愿者为主体,以医疗平台为技术支撑,以慈善捐助为资金保障,政府倡导、媒体推助、社会团体辅助的医疗慈善“温州模式”,明眸工程、微笑联盟、生命相“髓”和“特奥”志愿服务已成为享誉全国的特色慈善品牌。其中,“明眸工程”获得国家对慈善工作的极高奖励“中华慈善奖”称号。

    特色发展的重要推力:借助学科优势,拓展教育国际化的领域与视野

    开放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国际交流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推进教育国际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力。凭借特色优势学科“借船出海”,温州医科大学积极拓展国际化视野,形成了国际交流合作的鲜明特色,推进了教育国际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