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医学院开启逐梦新征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在2013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获总决赛二等奖

    历经60余载风雨,数代泸医人的拼搏奋斗,今天的泸州医学院已建设成为一所办学层次齐全,专业设置多样,在校学生逾万,社会声誉良好,发展势头喜人的高等医学院校,逐步发展成为了川、滇、黔、渝结合地区的医学人才培养中心、医疗诊治预防与康复保健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社会服务中心。站在新的起点,泸州医学院审时度势,提出了“125”发展战略,即一个战略目标: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两大战略任务:实现博士点零的突破和更名为医科大学;五大战略重点: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和文化铸校。目前,全校上下正以“传承创新、实干高效”的精神,逐梦而去,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蓄势待发 为泸医梦夯实基础

    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泸医底气何在?

    艰苦创业六十余载,弦歌不辍谱写华章。历经六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的突飞猛进,泸州医学院,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招生就业态势良好。学校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强化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11年至2013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学校连续三年蝉联西南西北分赛区一等奖,连续两年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2013年更获得了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在校生和毕业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国家司法考试、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又喜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今年川渝招生录取分数线再创新高,普教本科的录取分数线远高于省控线,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在95%以上,招生就业呈现出“入口旺、出门畅”的良好态势。

    学科建设长足进步,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现有23个本科专业,涉及医学、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七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近5年来,学校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由2个增至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由21个增至50个,新增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5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现突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3项;建成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5个,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共建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科技条件平台1个,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四川省医学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5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二级实验室3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主办有《泸州医学院学报》和《医学与法学》两种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

    师资队伍发展壮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29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长江学者”1人,四川省“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7人,省、市、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124人,省级教学名师5名。在校本部1126名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209人,副高职称教师359人,硕士生导师(含校外兼职)520人。近3年,学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7000余万元;完成“校园一卡通”21个信息系统及平台建设;完成护理学院工程、逸夫图书馆、两校区学生食堂、城北校区北大门和东大门、玉带河景观工程、SPF实验动物中心、忠山校区塑胶运动场、药用植物园等建设项目,校园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医疗服务成绩突出,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学校重视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的20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合作培养康复医学专业人才。近年来,先后招收长期学历教育留学生470余名,与葡萄牙联合举办了4年制中医专业教育,目前正与美国华美中医学院探索联合办学。学校三所直属附属医院主动适应国家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医院内涵建设,积极谋划并拓展医院发展空间,强化医护质量管理,加大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投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医疗环境,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附属医院呈战略式发展,确保了省内综合排名第三,内科大楼改扩建工程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门急诊综合大楼已拔地而起;西南医疗康健城已破土动工;“试管婴儿术”获国家卫生部门核准并获成功开展,开展新技术项目30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又创新高:2012年经济总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38.4%;门诊量达110.36万人次,同比增长7.87%;出院病人9.13万人次,增长22.92%。附属中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确保了省内中医院排名第二,城北新院二期工程将于年前封顶,忠山院区住院大楼再装修并投入使用,“三甲”全国复审获高分通过;学科建设上新台阶:经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中西医结合临床批准为重点学科,脑病科批准为临床重点专科,实现了部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零的突破,心脑病科、肝病科、肾病科和重症医学科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建设专科,治未病中心、护理学成为国家“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社会经济效益明显:业务总收入4.93亿元,同比增长59%,门诊50.29万人次,同比增长38.1%。出院病人2.925万人次,同比增长53.3%。附属口腔医院坚持内涵式发展,确保了省内口腔专科医院排名第二。获准“三甲”专科医院并挂牌;加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四川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单位检查;社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业务总收入2714.74万元(不含口外2032万),同比增长16%,门诊9.67万人次,同比增长21.36%,口外出院病人1295人次,增长4.6%。

    长风破浪  开启圆梦新征程

    谈起实现泸医梦的路径,泸州医学院院长廖斌教授娓娓道来——

    坚持质量立校,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教学质量名校。学校将根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深入讨论调研,修订和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建设为支撑,夯实人才培养的根基;以课程建设为重点,构建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育人平台;以专业认证和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推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队伍建设为依托,奠定一流教学质量的人才基础;以精细化管理为途径,提高教学管理效能;以教学督导为保障,持续提高教学质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坚持科技兴校,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学校将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打造包括心血管医学研究所、医学基础研究中心、药物与功能性食品研究中心、四川省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循证医学中心、转化医学中心和医学人文研究中心等在内的“一所六中心”科技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的合作与交流,与美国贝勒医学院、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博士后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继续凝练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以“2011计划”为契机,以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药学、心血管医学、医事卫生法学等优势学科为突破口,主动融入校校、校所、校企、校地间的深度合作创新,力争早日实现博士点零的突破和更名为医科大学两大战略目标。

    坚持人才强校,妥善处理五个关系,打造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绩效分配改革为抓手,以客观评价为手段,以“教学好”、“科研好”、“管理好”、“服务对象满意”为鲜明导向,为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不竭动力。要把握和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团队建设与个人成长、重点发展与整体推进、资源投入与绩效产出、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等五个关系,从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与联合两个方面来全面加强人才工作。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培养造就一批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引进与联合,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校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引进一批“百人计划”专家和海归学者,加强与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的合作力度。

    坚持特色名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将抓住“地方性”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体现地方特色,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泸州市正在打造“西南教科城”和“西南医疗康健城”,学校作为两个项目的主体和龙头单位,正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并在教育、教学、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康复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学校将充分利用发起成立的四川省省级一级学会“四川酒文化研究会”这一平台,加强研究,促进四川白酒行业的发展,与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一起探索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多种渠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