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的出路在于错位竞争特色发展
■王寿斌
毋庸讳言,高职院校的日子不再像十年前那么“无忧无虑”、饱受仰视。无论是从社会的认可度、用人单位的美誉度,还是从招生的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有日趋下滑的势头。2013年的高考招生已经尘埃落定,虽然全国性媒体今年呈现出来的焦虑不及前两年,但这种见怪不怪的沉默,更显示了公众对高职招生的失望,不仅不能掩盖“灾情”,反而更会增加人们对既有现实的担心。其实,早在八九月份,一些地方媒体对此已有不少报道,总体来看,2013年海南省的专科院校招生惨淡,有些学校缺额超过八成;北京多所高职生源大幅减少,校长们叫苦不迭;湖北高职高专部分专业出现“零报考”;山东省依然是高职生源危机的重灾区;江苏省高职招生几家欢喜几家愁,注册入学的院校比例进一步扩大。
高职的出路在哪里,高职教育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成为高职领域乃至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正当人们茫然无措之时,某网站日前发布的一则“榜单”引起了各界的注视,引发人们对高职发展的深思。这份名为“中国高职院校最爱的专业排行榜”的榜单,由该网的专家团队通过对全国1266所高职院校2013年在教育部备案的1088个拟招生专业进行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而编制。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全国84.5%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旅游管理、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占比也都分别达到74.2%、70.7%、67.7%、67.1%和61.8%。
超过八成的院校开设同一个专业,这种“一窝蜂”的现状,会让人自然而然地将其与这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联系起来,而且会进一步认识到,年复一年的所谓“史上最难”,其根源在于“结构”而不单纯在于“总数”。
由于本次统计样本性质的局限性,榜单并未详尽到各个专业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但以笔者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实际经验来看,如果以此为对照,则不同专业之间在校生规模的不平衡性将更加突出。现实中,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有机电系、计算机系、工商系等“大众化”院系。五年之前,受以“一技之长”求饭碗思想的影响,各校普遍由机电、计算机等制造类通用专业独占鳌头,在校生总量几占全校“半壁江山”;而到了近两年,地产、金融、流通业的长盛不衰,又导致三产类专业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失衡的又一大隐患。
对此,学校并非不知情,而大多为“无奈”之举。客观上,来自家长和学生的社会需求更偏向于热门专业,普遍期望孩子以后工作的内容要轻松、环境要舒适、报酬要丰厚,因而扎堆选报热门专业;主观上,学校为了让现有师资都能有书教、有饭吃,往往不顾实验实训条件现状而勉强开办“热门”专业,并引导学生报考。其结果往往是,在同一所学校,有些专业门庭若市,有些专业却门可罗雀,这种巨大的差异不仅加剧了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而且还因少数专业过于庞大、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不足而影响教学质量,最终很容易导致恶性循环。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决策。当前,高职院校在经历了早期的规模扩张、中期的内涵发展之后,更需关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校际之间开展错位竞争,校内强化特色发展,是高职院校谋求困境突围和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实践层面看,错位竞争与特色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中,应当尽量避免开设同类专业,而要专注于贴合地方产业开设独具魅力的特色专业,以特色保证优质就业、优良信誉,以特色吸引优质生源,最终获得良性发展。
诚然,在高职办学尚难完全自主的当前,学校的特色发展不仅需要办学者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更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尤其是对于区域内院校之间的错位竞争,更离不开行政力量的介入和干预,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统筹院校之间的专业设置,撤并各种同类专业,整合专业师资和实训资源,举区域之力共同打造特色专业、品牌院校,以有效增强学校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