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政策要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确定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政策要点,吹响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进军号角。

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创新育人模式

    综观历届党代会和全会文件关于教育的重要部署,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表述及其贯彻要求,是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并与时俱进的。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决定》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指引教育教学层面改革,其重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切实推进“三爱”教育活动形式机制创新。《决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落实这一要求,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根据时代要求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切实可行的立德树人模式。其中,“三爱”教育活动,将成为新形势下践行立德树人历史使命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形式。

    201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提出,“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由此,“三爱”成为依据《宪法》提炼的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点要求。教育部同年8月就做出具体部署,要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三爱”教育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现在,“三爱”正式写入《决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儿童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而且,“三爱”要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密切结合,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互融通,才能收到更好实效。各级政府、学校、家庭将更加重视从教育制度和教学环节入手,形成“三爱”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帮助和促进青少年打牢思想基础、砥砺高尚品德、养成优良行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第二,营造更加重视体育和美育的制度环境。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义非常重大。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总体上有了明显提升,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显示,学生肥胖检出率有所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按照《决定》要求,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提高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质量,健全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机制,每天确保学生锻炼一小时以及充足睡眠时间,培养青少年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还要推动学校和社会各界紧密协作,共同营造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美育是培养人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能力、形成审美素养的过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在阐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将美育与德智体并列。《决定》首次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在课程和教学层面更加重视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的有机融合,学校美育工作要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相衔接,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相结合,学校、学生和家长都应遵循学生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开展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激发引导青少年儿童兴趣爱好,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三,探索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决定》围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言简意赅地点出改革切入点,这将与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相结合,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入加速阶段。发展职业教育是在我国基本国情条件下,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体系建设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规划纲要》进而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更加明确地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尤其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制度创新重点。我们要依法落实政府责任,汇聚行业企业力量,开发、整合、共享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支持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畅通技能型人才发展之路。

    ——改革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经过世纪之交以来的规模显著扩展,我国高等教育站在新的起点之上,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定位之后,《决定》进而要求“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凸显了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强调了内涵式发展相关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不同类型高校都应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新路,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国家将实施中西部高教振兴计划及改革试点项目,改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模式,健全高教质量保障体系,完善高校教学评估方式,多措并举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在不同方位争创一流。

    ——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当前和相当一段时期,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重点是总结三年行动计划成效,形成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新机制,实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着力克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更加重视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特殊教育的改革发展重点是强化政府责任,健全特殊教育财政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教教师质量和待遇,推行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全免费教育;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重点是抓紧健全体制机制,建立政府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切实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规划,落实企事业单位员工参与继续教育的常规制度建设,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适应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在构建远程开放的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以促进公平为重点,多方位缩小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按照《决定》的要求,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必须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做起,延展到各级各类教育

    第一,破解义务教育择校难题。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件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关键是改善薄弱学校条件,目的是保障所有学龄人口平等就学。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均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方向,《决定》选取破解择校难题作为改革突破口,需要从3个方面扎实推进。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重点是义务教育依法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巩固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成果,从根本上改造薄弱学校,尽快使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要充分利用人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和国家教育督导制度,继续落实教育部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2020年率先在全国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弱化对公办学校择校的外部刚性需求。

    ——实行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许多地区的强烈择校意愿,看重的是历史遗留的优质公办学校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决定》要求实行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重点是在县(区)域内形成规范制度,确定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期限,教师包括骨干教师按一定比例开展交流,城区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须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年限经历。继续加大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原优质公办学校教师对口支援薄弱学校的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试行校长教师跨区交流轮岗。

    ——依法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