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教育好声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权力介入招生搅乱教育生态

    【原文摘要】

    为何大城市的“择校热”高烧不退?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来自教育部门外部的权力介入。权力介入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人所共知的“条子生”与“共建生”。不管是“条子生”,还是“共建生”,其本质都是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公共资源为少数人服务。

    外部权力介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搅乱了正常的教育生态。它的危害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择校热”推波助澜,加剧教育不公。二是导致资源向少数名校集中,人为拉大校际差距。三是极大损害了教育的社会形象,更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

    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只能服务于社会公共需要,否则就是权力腐败。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允许收费择校,也不允许权力择校!    2013年5月8日第3版 蔡继乐

办好教育不可不遵循基本常识

    【原文摘要】

    “中国之教育,非人生中一事一业,乃教者学者在其全人生中交融为一之一种生命表现。”这,便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教育中最珍贵的是人,“中国教育之宗旨教育之精神,主要乃谓一‘全人’教育,首在培养其内心之德。”教育就是教人如何好好做一个人,而尤其是在教其“心”,从“性情”涵养上做起。这,也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

    然而,现代学校的建立,所走的是与此相悖的路径。教育不再信任师教,仅信任所谓规章与制度,而这越来越繁复细密的规章制度,如同一个理性的铁笼,将鲜活的人束缚其中。人暗淡了,变得矮化,贬抑为制度主动或被动的服从者。今日教育中,似再难看到性情生动、禀赋各异的人。 2013年10月23日第2版 刘云杉

考试的异化泛滥必然降低教育品质

    【原文摘要】

    我们必须明确,学校教育的对象,将来绝大多数是社会中极其普通的建设者。

    基于此,我们应该培养他们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灵、科学的思维和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些恰恰是时下的考试手段所无法达到的。中国古代一直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也因为考试而极度泛化。人和社会的多样性、多元化,被无谓的考试消解,而同时消解的,还有创造的活力和人生的精彩。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考试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作为一种必要手段,它应该为教育服务。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的丰富性,决定了考试也必须有丰富的形式。强调复制统一思想和观点的考试,影响了教育的品质,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2013年10月11日第2版 单承彬

扛起公平重担不能仅靠“最严安检”

    【原文摘要】

    高考在即,“史上最严高考安检”引爆舆论热点。当下,高考公平仍然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底线。这道底线守不住,后果不堪设想:不但教育公平的种种努力将付之东流,大学精神也将失去根基,还将使社会风气进一步恶化。在一定范围内,纵容高考作弊,直接损害那些诚信考生以及考场纪律严格地区考生的权益。为此,有些省份只好细分招考范围,搞划分每个市的包干招生,出此下策也实属无奈。总之,高考公平很重要,考风考纪又是当地社会共识、民风民俗乃至治安情况、政府信誉的综合反应。端正考风、严肃考纪既要从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建设正确的教育文化开始,也要坚决斩断高考作弊的利益链条,端正政风,净化社会风气,齐抓共管,而不是仅靠教育考务部门一家绞尽脑汁来应对。  2013年6月5日第3版 陈宝泉

基础学科滋养国家文明的种子

    【原文摘要】

    大学开办和发展基础学科专业不适用于市场法则和规律。这是由基础学科专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大学开办基础学科,发展相关专业,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文明。

    保留国家文明的种子,我国大学必须作出选择。科学对待基础学科专业,建立基础学科专业发展的支持机制,是大学负责任的行动。发展基础学科专业,大学不能追求短期效益,不能以就业率为评价标准,不能以市场杠杆作为调控手段,更不能武断地削减办学资源、压缩办学空间。应当根据基础学科专业性质和特点,改革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制,完善不同类型学科专业办学的评价标准,正确协调和处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基础学科专业办学的良好环境,捍卫基础学科专业的生存空间。 2013年11月15日第2版 别敦荣

以新一轮改革打破校园戾气恶性循环

    【原文摘要】

    近年来,涉及校园的戾气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危及青少年成长乃至人身安全。非理性的家长、教师、校长和主管部门官员,还有地方政府之间不断循环、持续强化的压力传递,最后全部集中到学生身上。一旦他们扛不住,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压力之下,孩子同样有转嫁压力的需要,极端行为完全有可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传递。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施暴或泄愤都不应该。这一点,当事人甚至比旁人还清楚,但单凭自己的力量,他们很难控制住自己,因为他们是社会环境或氛围的牺牲者。暴戾事件发生在校园内,但其深层次原因并不全在校园的运行和管理之中。校园戾气只是弥漫在社会上的戾气的组成部分,校园暴戾事件只是社会暴戾事件在校园内的爆发。  2013年11月6日第2版 顾骏

外语“减负”需要社会“整体松绑”

    【原文摘要】

    对于出国、深造、对外交流等社会活动而言,外语学习固然重要。然而不得不承认,在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分工的专业化趋势鱼愈加凸显出来,不同行业或部门的外语要求显然是不对等的。如果不顾社会生态的内在规律,想当然地“拔高”外语的地位,势必引发社会的各种反弹情绪,同时也限制了一个人的个性化成长。

    可见,外语是否需要“减负”,本质上取决于社会大环境的“松绑”。如何“松绑”,到何种程度,是需要更为科学、更为专业的解释与评价。如果外在的社会环境没有变化,个人的职业前途在外语问题上依旧会“上纲上线”,那所谓的“减负”只是一句空话。即便小学课堂上压缩或取消了外语,实际上也是变相地激活了一个庞大的外语培训市场。 2013年9月13日第3版 刘涛

继续“松绑放权” 释放办学活力

    【原文摘要】

    办中国一流的学校,首先要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关键在推进政府部门放权。

    其次,要明晰学校举办者和办学者的权责。明晰举办者和办学者的关系,一个比较适当的方式是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以基金会的模式举办学校,可以避免举办者干预办学,同时也能确保学校的公益属性。

    再其次,应在学校内部建立现代治理结构。这是在政府放权之后,对学校管理提出的迫切要求。

    最后,应该给每一所学校平等的发展空间,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这需要着重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对学校实行多元评价,才能给学校的自由生长提供空间。二是打破一系列教育歧视性政策,给各类教育、各个学校自由竞争、平等发展的空间。  2013年11月20日第2版 熊丙奇

海外名校录取率不该成学校兴奋点

    【原文摘要】

    在用升学率衡量学校质量的惯性思维中,即使高考竞争已不再激烈,版本不断升级的升学率统计模式依然固执地对各类学校进行排名。这种排名学校需要,家长和社会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也需要。一旦失去了升学率,几乎所有的人都很不自在。事实上,能够通过SAT考试经正常渠道录取到全球排名前20位的学校非常不容易。这样的学生原本可以考上北大清华,现在他放弃了高考,对于母校来说是巨大的损失,所以在升学率统计中,其贡献率是不可能被忽视的。这也是“海外名校升学率”比拼集中在普通高中阶段的重要原因。大多称之为新的增长点,实际上就是新的兴奋点、关注点、评比点,是学校的又一个“牛鼻子”。  2013年11月29日第2版 姚跃林

看得见的“坑爹” 看不见的“爹坑”

    【原文摘要】

    没有一个孩子是带着原罪出生的,每个“坑爹”的孩子都是首先被“爹坑”过。“坑”孩子的家长并非有意为之,这无关家长的身份、个人道德,只有关他们的教育修养。

    家庭生活细节看起来是琐事,其实是整个家庭价值观、教养态度、教养水平的具体体现。大目标恰要从小细节做起,在父母和孩子的日常相处中,有太多的细节会影响到教育结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2013,坚守教育的立场     下一篇:年度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