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暖人心
■本报记者 张春铭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党中央历来重视民生。“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这是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同样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放在“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第一位。
2013,教育正书写着一篇篇温暖人心的民生文章。
资源配置:
向农村师生倾斜
教育民生,以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为起点,以民生福祉为终点。
12月23日,清华大学等6校的“自强计划”初审结果公布。“自强计划”首次将全国县级以下的乡镇农村中学纳入该计划,为乡村学子创造更多进入名校的机会。与往年相比,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了类似的专项计划,面向特定地区、特定中学招收符合条件的农村户籍考生。
除了自主招生向农村学生倾斜,今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仍在提高。这既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重点高校学生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为更多怀揣梦想的农村孩子点燃希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梦想才能越来越近。
不只是农村孩子上大学,农村孩子的吃饭问题,也一直牵动着党中央的心。
“食堂供餐”是农村家长和孩子们的渴望。简单的四个字背后,涉及到食堂建设、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以及食品配送等多个具体难题。为了让孩子吃得营养、健康,食堂供餐再难也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3年秋季视频调度会议提出,国家试点地区食堂建设任务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从明年春季学期开始,原则上由学校食堂供应正餐。营养餐从无到有,从冷牛奶变成热饭菜,每一步都是一个新台阶,成为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需要。
为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乡村教师办的又一件实事、好事。今年,按照“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原则,国家对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教师实施生活补助,以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任教,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城乡教育资源,舆论对此纷纷“点赞”。
发展义务教育,重点在农村。一年来,国家推进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校基本办学条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让全国6万个教学点受益;实施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一个个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让我们看到中国教育正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教育公平是人民对教育的“体感温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任务,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忽视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2013年,中国的教育正直面社会现实,通过顶层设计逐步改变、稳步推进。
提高质量:
让更多孩子“上好学”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结合点,抓住了均衡,也就抓住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和义务教育的质量。但是,在不少大中城市,“择校热”高烧不退、“减负”成效缓慢,成为家长最关心的教育难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战略部署中,明确提出“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013年,从年初到年末,围绕“择校”和“减负”民生问题,教育部出重拳,下决心加大治理力度。
教育部首次针对具体城市提出治理择校要求,近期准备出台关于做好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的通知,要求有关地区完善有关政策遏制“择校热”,跨区择校学生要低于10%。实际上,早在4月15日,教育部就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部署大城市今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研究缓解“择校”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具体措施。
2013年,多个省份也瞄准“择校”难题,通过加强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向着基本均衡的目标迈进。今年有22个省239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县国家督导认定,让我们看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唯有“上好学”,才能最终破解“择校热”,教育惠民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减负”同样是民间呼声很高的一个话题。围绕为中小学生“减负”,有人曾调侃:“我小学就减负,现在我儿子上学了,还在谈减负。”
寥寥数语,道出了“减负”之困、“减负”之难。但是,不能因为困难,就把“减负”束之高阁。拒绝重负,拒绝拔苗助长,一直是教育界的共识。2月21日,教育部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减轻学生负担等工作;4月1日,教育部启动“减负万里行”活动;浙江、北京等多个省份连续打响“减负”攻坚战。
8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不留作业”、“不举行考试”、“取消百分制”……这些颠覆性的新规颇具“眼球效应”,有媒体用减负“国十条”来形容这一规定的力度。截至9月18日,《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结束,有97.1%的公众对教育部拟出台“减负十条”规定表示支持。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教育均衡的探索正从基本均衡向高位均衡迈进。
抓住关键:
从招考改革做起
2013年,我们制定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各地积极推进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43%的高职学生通过分类考试被录取;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中小学生实现学籍号一人一号终身不变……这一项项新政昭示着教育招生考试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公布,就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恢复高考36年,英语竟然不参加统考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浪花背后既是人民群众对英语教育回归社会化、实用化的期盼,更是以此为突破口、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期盼。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
目前,教育部正在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制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改革实施意见,预计2014年上半年发布。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我们畅想,未来的考试会是这样:小升初——九年一贯制直升或学区化;中考——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统一高考成绩。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改善民生,需要找准突破口,敢啃硬骨头。但是,无论是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还是冠军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既不现实也不科学。进一步破解教育难题,仍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一旦我们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老百姓就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在学有所教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享有优质的教育,是我们对教育民生的持续期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