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
■李俊
微电影(Micro film)又称微型电影、微影,是指微小投资、微言大义的小故事、微短制作周期、微短片长(30秒~30分),在互联网、手机、MP4、楼宇视频、移动视频浏览器等新媒体平台播出,便于微传播(观看、互动、下载、转发)的电影短片。“微”是其各种外在形式,它天生的禀性是,内在的气质是电影,即植入式与精短剧情完美结合,并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出来。追根溯源,微电影起源于电视DV和网络短剧(网络视频),回归、继承了电影诞生之初的短片风格。
在21世纪初,随着家用摄像机(DV)和家用电脑编辑软件的逐渐普及,使用DV磁带拍摄一段同期声的影像,再进行剪辑、配音,制作成一部准专业的电视专题片或故事片,已不是什么难事。许多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几乎人人会做。学界把这种准专业的电视专题片、故事片统称为DV。电视台的专业人士一般不会去摄制DV,主要是高校学生和一些民间个人、团队来摄制。他们曾拍摄了一些高质量的电视片在电视台播出,甚至还拍摄了一部电影《别摸我》在院线放映。许多高校和组织还举办过不同层次的“DV大赛”。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媒介素养和电视制作能力,以及为广播电视行业培养后续人才,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2003年英国的一家传媒公司斥巨资邀请15位世界级著名导演各自拍摄一部10分钟的电影短片,组合成150分钟的《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影片,在院线、电视台和互联网上播出,其中有一部是中国的陈凯歌导演、冯远征主演的短片《百花深处》。或许可以把这部电影系列片看作是网络时代微电影的发端,因为它是对电视DV、网络短剧的超越,对传统电影短片的回归。与DV、网络剧的草根身份不同,微电影一出现就已具备了电影专业化的高端气质,传承了电影诞生之初的短片本性。
导演陆川就曾这样解释微电影:“微电影就是我们读书的时候拍摄的短片,现在由于有了网络这个媒体传播平台,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听上去很美好的时髦名字,和微博一样。”因此,可以说微电影其实就是从电影诞生之时起一直都存在的短片,只不过它出现在网络时代,多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短片的重要特质——性。里程碑似的微电影作品《老男孩》、《一触即发》是这样,之后叫得响的微电影《把乐带回家》、《看球记》、《不跟随》、《麦霸英雄》等,无一不是企业品牌植入与精美小故事的完美结合。当然,也有很多社会公益、政治宣教、形象宣传类的微电影出现,但不是主流,目前占据主导地位和将来引领潮流的还是商业性质的微电影。
总之,微电影是“微时代”网络等新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起源于电视DV和网络短剧(网络视频)并超越之,回归于电影诞生之初的形态但又具有了新的特性,是21世纪初出现的“有故事情节的长”或“附带的故事短片”。微短、、新媒体构成其三位一体的本性,作者、商家、受众形成其利益之鼎的三足。(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