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公平本身也要讲效率
实行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是当前均衡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但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城乡交流率均在5%以下,离教育部提出的10%—15%的流动率目标相差甚远。建议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设立专项经费,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因地制宜,把好政策落实到位。
记者: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朱永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事实上,“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等工程已经扎实开展,但是应用问题没有解决。
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最大的差距是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如果能用“慕课”技术做微型课程,解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于提高薄弱地区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迅速优化城乡资源配置,还可以优化区域、校际的资源配置,甚至影响全球的教育资源布局。这项工作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朱永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鼓励民办学校发展。这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径之一。
可以说,过去很多名校承担了供市场选择的功能,有钱有权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占有了最好的公办教育资源。而真正健康、公平的教育生态应该是:政府一方面充分发挥保公平、保基础的作用,对公办学校进行均衡的资源配置;一方面鼓励与扶持民办学校发展,把市场这一块交给民办学校,把从公办学校挤出去的对教育质量有特殊要求的群体,释放到民办教育领域。同时,公办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也需要民办教育作为竞争力量存在,还可以采取民办学校托管公办薄弱校的方式,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推进教育公平。
记者:您认为县级政府与省级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权责如何分配?
朱永新:从前我们提推进教育公平,强调县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公平的当务之急,这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抓手。但同时,省级统筹是基础和前提。县与县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省财政甚至中央财政应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可以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工作主体是县区,责任主体是省。
要以阳光和制度制约权力
记者:一些大城市的择校难题是多年难啃的“硬骨头”。在制约权力以促进教育公平的问题上,政府如何能够不失信于民?
朱永新:权贵教育问题是一种严重的教育不公平,政府一直高度关注。今年年初,教育部要求19个重点大城市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不过,一些老百姓对于就近入学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打了问号。政府若不想失信于民,一方面要制定具体、清晰、可操作的政策,另一方面要把招生工作置于阳光之下,建立严格的监督与惩罚机制。甚至可以对19个城市的工作进行排查,对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像落实八项规定一样抓就近入学,把领导干部的子女入学问题纳入干部考核。
不过,就近入学并非解决教育公平的根本性举措。若教育均衡无法实现,这种规则只能限制最普通的老百姓,有钱人可以通过选择优质学区的学区房实现上好学,最终仍然无法实现真正的公平。所以,就近入学是标,缩小校际差距是本。真正解决择校问题,还得标本兼治,既要狠抓就近入学,同时要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标准,确保全部达标。建议地方政府列出最薄弱学校清单,每年选择10%,列出提升质量的改革方案,并将地方政府提升薄弱校教育质量纳入考核。总之,真正用心用力,一些我们以为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记者: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牛鼻子”,如何保证这一改革的公平公正?
朱永新:无论招生考试制度如何改,高校被赋予多大自主权,公平都不能丢,这是改革的前提。对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人们最担心的就是滋生招生腐败、暗箱操作。要通过规则与制度设计,使关键环节阳光、公开、透明,这是实现公平的最好途径。
比如,在录取环节,过去往往是大学招办的少数人负责。学校获得更大招生自主权后,要组成由方方面面代表构成的招生委员会,对人才的选择进行公开讨论与辨析,纪检部门也可以介入。同时,明确招生委员会的权责,建立追责机制,对不公正行为严格处罚。保证改革的公平要靠制度来规范。同时,要注意规则与政策的科学性。例如,一些学校采用的校长推荐制,我认为无法保证教育公平。
记者:异地高考政策也是全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但似乎面临很大阻力,您认为应该如何推进?
朱永新:异地高考政策开放度不够,是因为决策部门对“家底”不清楚,心中没数。比如,北京在制定异地高考方案时,应将准确的数据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如所有流入北京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读年数、班级排名、学习竞争力情况等。如果这些数据是完备的,决策部门就能据此决定闸门到底开多大。
因此,应建立国家教育数据库。每个学生的信息都能被清晰、动态地记录。可喜的是,国家已经进行了统一的电子学籍管理,推行一人一号,期待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需要强调的是,推进异地高考难度较大的根本原因,还是各地教育质量存在差距、高考录取分数不同等不公平因素的存在,因此在进行技术层面政策制定的同时,关键还要提升薄弱地区教育质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也是同样道理。在当前的现实下,这确实是一项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政策。但构建公平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才是治本之策。希望有一天,中国教育是一片营养丰富而均衡的土壤,西部、农村的教育土地不再贫瘠,更多老百姓的孩子获取不断深造的机会,不是因为政策倾斜,而是因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教育公平的普遍实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