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令人尊敬的高职院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院选派教师赴德国爱克特教育集团培训学习。

学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引昌平仲裁庭进校园。

学院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毕业生在检修地铁设施。

    一所奔跑着的学院

    一所令人尊敬的学院

    3年国家骨干校建设,为学院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遇,使学院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逐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首都各类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示范基地。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今后,学院将继续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秉承“质量为本、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围绕“打造令人尊敬的高职院校”的办学愿景,坚持“依托行业、服务首都、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遵循“精心、精致、精品”的工作方针,巩固和扩大国家骨干校建设成果,继续依托行业优势,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打造政府支持、行业需要、企业依赖、社会欢迎的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培养更多技能过硬、品德高尚、市场紧缺、企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首都乃至全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创造更多的人才红利,助力教育梦、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隶属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全国人力社保系统仅有的一所高职院校。学院于1985年开始建立,1986年正式招生,前身为北京市计划劳动干部管理学院,1999年开始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006年更名改制为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现开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城市管理与监察(城市设施安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等二十多个普通高职专业,涉及经济社会和民生各个领域,多年来为人力社保系统、公共服务领域、现代服务产业、城市运行维护行业和首都城乡一体化建设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社会氛围作出了贡献。同时,学院连续17年保持了“首都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桂冠。

    学院于2011年正式启动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3年来,紧抓机遇,锐意改革,扎实创新,积极探索新型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丰富教育教学内涵,努力打造中国“令人尊敬的高职院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航标。

    创新“四方联动”新机制,打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通道

    1.体制机制寻突破,“课证融合”创新篇

    学院始终把培养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作为办学方向,充分依托行业优势,肩负教育使命,在北京市教育部门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学院下设的北京市第二职业技能鉴定所(北京高校中仅有的一所)为载体,由教育部门的高教专家和人力社保部门的职业技能专家融合组建专家团队,在全国开创性地建立了“课证融合”的新型办学体制,即:在3年培养期内实施由两部分专家共同研究制定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取长补短,高度融合,不仅保证了高校学生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具备了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所需的技能要求,还大大缩短了原本具备两方面知识与能力叠加所需的培养时间。试点期间,对参加试点院校的相关专业学生实行“双免”、“单免”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模式。目前,已在北京市国家示范(骨干)校重点专业和北京市市级示范校重点专业开展“课证融合”试点,并在严格审定验收的基础上,分别实行了免除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鉴定,发放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免”政策;免除理论知识考核,发放职业资格证书的“单免”政策。这一体制突破了传统技能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壁垒瓶颈,建立起了国民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之间的紧密联系,打通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通道,在全国开创了成功先例,惠及北京高职院校国家重点专业16个、市级重点专业19个,国家职业(工种)50个,学生14420人。

    2.长远当前两兼顾,“两级理事会”见真章

    学院充分运用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的校企合作的成果和经验,在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院系两级”理事会,形成了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无缝对接、全程融通、互利互惠的办学体制,以及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长效机制,实现办学效能的最大化。运行中,“院系两级”理事会各负其责、各司其能、相互关联、相得益彰。院级理事会重在战略引领和方向把握,负责谋划学院整体发展和各专业布局,并逐步建立了战略规划、校企合作、师资提升、社会服务、政策研究“五大运行机制”。如在院级理事会的指导下,学院通过充分市场调研,新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电梯检测与运维两个专业,停止“商贸英语”、“法律”等专业的招生,从而使专业布局更加合理,专业服务于行业的契合度更加紧密。系级理事会重在专业内涵建设,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师资队伍的配置、课程体系的搭建、教学模式的运用等。如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事会,精准对接首都地区“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对基层人力社保人才的需求,提出“沉下去、到社区、到乡镇,服务基层”的理念,为基层人力社保经办、大学生村官选聘等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政府支持是关键,政策助推真给力

    学院跨越式的发展,赢得了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院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为骨干校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巨大推力。北京市财政部门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保障,而且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列入北京市教育发展的重点工程。北京市教育部门也将学院列为承担首都地区高职院校第一批招生注册入学试点、最早一批自主招生试点、首批高职本科试点等改革项目院校,使学院成为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高地。学院主管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相继制定出台了《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课证融合”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工作方案》、《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课证融合教学改革技术规程》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有力推动了“课证融合”体制的实施。同时,在行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双基地”)落户学院,使学院成为全国仅有的一所拥有国家培训基地的高职院校,在高端人才培训上走在了全国高职院校的前列。另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充分发挥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创造条件解决了许多高端人才尤其是京外人才引进难题,极大地支持了学院“人才强院战略”的实施。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

    1.“校企合作”搭建多元化育人平台

    在长期的校企合作中,学院本着“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原则,进行教学资源整合,搭建多元化育人平台,探索实施“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为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了一条“合作育人、基地共建、师资互派、员工训培、文化融合”的多维共享新路径。目前,学院已与北京燃气集团、京港地铁、北京地铁集团、北京排水集团、各区县社保中心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师资互聘互培,教学过程校企交替,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真正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并成功实施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构建学校、行业、企业三元主体共赢的合作机制,构建共享资源的流动机制,将三元主体融入到整个育人过程,搭建起“三对接”育人新平台,实现了学历证书与“人力资源上岗证”(取证率100%)、“劳动关系管理师”(取证率60%以上)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

    2.“工学结合”构建全新化育人模式

    在“课证融合”体制机制下,学院各重点专业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现了重大突破与创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创了“岗位直通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践行“培养环境直通”、“技能取证直通”、“就业渠道直通”三项实质举措,实现了学生职业技能素质与目标岗位需求的无缝连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创了“三元一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行业和企业三方主体的定位与协调运行机制下,完成了启人网人力资源业务岗位操作技能证书和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岗前培训证书的证书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共享的“云平台”,初步实现了专业教学资源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合作化整合;城市管理与监察专业开创了“课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把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进行融通,按照岗位任职资格设计能力体系,按照能力体系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实现了“能力—课程一体化”、“课程—证书一体化”、“教学—实训一体化”、“考试—考证一体化”;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开创了“段站结合、全程嵌入”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教学段”,以能力考核为“教学站”,设置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梯度,形成“段站结合”的素质提升与评价体系,并坚持校企双方“全程嵌入”,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