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突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双线发展”使灵山县学前儿童入园(班)由2011年春的34659人增至61761人,增加27102人;学前一年入园率由原来的97%增至98.8%,学前三年入园率由原来的51.4%增至85.6%。

    ■本报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黄强 蒋赐玲

    色彩斑斓的教学楼,滑滑梯、跳跳床、跷跷板、秋千等户外游乐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欢呼雀跃地做着各种游戏……这是记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佛子镇新塘村幼儿园看到的场景。

    新塘村村民吴立成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根本没有幼儿园,孩子要入园,得辗转好几公里,到镇上私人办的托幼班。2010年以前,灵山县农村根本没有幼儿园。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分离独营、公民并举、数量和质量并举,突破了“入园难”瓶颈、质量低的恶性循环。目前,全县245所风格各异、鲜亮美丽的幼儿园遍布各村镇。

    “分离独营”让乡镇园焕发生机

    广西十大人口大县之一的灵山县位于广西南部,全县总人口158万余人,是著名的“荔枝之乡”,也是一个典型的不发达农村县。

    前几年,灵山县学前教育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县城幼儿园数量不足,镇中心幼儿园没有规模,农村没有幼儿园,民间“黑”幼儿园泛滥成灾……到2010年,学位不足造成全县入园人数仅34659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仅为51.4%,仅有的4万个学前教育学位根本无法满足7万多幼儿入园需求,家长们得为孩子入园四处托人,“入园难”问题异常突出。

    2010年,广西将灵山县列为12个全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试点市县之一。灵山县委、县政府决心三年内攻克“入园难”问题,正式把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灵山县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建设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全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编制了全县幼儿园布点规划,推出了全县幼儿园建设路线图。

    灵山县教育局局长黄庆成说,为首先解决人口密集地区的适龄幼儿“入园难”问题,县里决定将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作为“先行点”,先将幼儿园从小学中剥离出来:单门独院,独立开办,校长、园长各有其人。对原教学区域划分清楚,幼儿教学班集中的直接按原位置加建围墙、建设新园门;对园舍能基本解决但活动场地不足的重新调剂园舍和扩大幼儿园活动场地,再分离独营。

    采取直接分离独营、整改扩大独营、异地搬迁独营三种“分离独营”模式对18所镇中心幼儿园进行建设,带来了全县学前教育面貌的整体改变。独营前,灵山18所镇中心幼儿园仅有幼儿2200名;独营后,入园幼儿增加到6400名。

    在此基础上,灵山县委、县政府在农村幼儿园建设上采用“分区布点,打造特色,突出亮点”的办法,自筹资金1043万元,一所所各具特色的县示范性农村幼儿园相继建成……

    三隆镇打造“方正小巧幼儿园”,投入自筹资金20万元,将一幢闲置已久的教学楼重新装修,并在教学楼四周呈圈划活动场地成功改建了石梯幼儿园。改建后,该园幼儿由原来的50多人增至108人。

    沙坪镇打造“校中园”,投入自筹资金30多万元,将井冲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一幢教学楼改建成幼儿园,外观温馨,功能室齐全,园里栽花植草,解决了126名幼儿入园。

    烟墩镇打造“独立园”,投入自筹资金20万元,将布局调整后的原峡口小学校园改建成一所完全独立的幼儿园,备受当地村民喜欢。

    今天,灵山县学前儿童入园(班)由2011年春的34659人增至61761人,增加27102人;学前一年入园率由原来的97%增至98.8%,学前三年入园率由原来的51.4%增至85.6%。分离独营的乡镇园功不可没。

    公民办“双线发展”激活资源增速

    以前,灵山县有不少不合格的“黑园”,这些园解决了部分孩子入园的问题,但是带来了安全和质量隐患。如何看待民办园,如何帮助民办园为学前教育发展做贡献?

    灵山提出了“双线发展”战略,要求民办园必须“推出一所合格一所”。该县组织工作组对民办幼儿园进行深入审查,对于尚未办证的140所民办幼儿园进行二次检查,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整改达到办学条件的,验收后马上颁发办学许可证;对整改后仍不符合办园条件的,延长审核期限;对难以整改或不按要求整改的,报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将其取缔。

    政府给力,政策扶持,使灵山的民办园建设一所成功一所。为扶持民办幼儿园,该县采取民办公助形式,对民办园进行扶助,“成功一所奖励一所”。该县副县长宋光毅介绍,为了鼓励办园,县政府每年划拨200万元,建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奖励学前教育工作突出单位和个人。不管是公办园还是非公办园,只要建设规模达标、配套设施齐备、管理水平合格,一律给予奖励。两年来,该县通过提供场地、延长租期、减免租金、发放奖补等办法扶持民办幼儿园,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012年至2013年,灵山县开心果幼儿园等14所民办园先后取得办园资格并正式办学,解决了3000多名幼儿入园问题。

    数量和质量“双线发展”解决内涵问题

    灵山实行公民办双线发展的另一个着力点是抓质量。3年来,这里累计组织培训约20次,参培人员约2000人次,公办幼儿园教师转岗851人。通过人员培训、转岗,幼儿园基本消除了“小学化”倾向。

    为了提升民办幼儿园的师资水平,该县对民办幼儿园实施师资力量帮扶,直接向民办幼儿园派驻园长、主任和公办教师,并积极为民办幼儿园教师提供到自治区、市级示范园跟班学习、培训的机会,使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保教水平不断提高。

    新华幼儿园是当地新建的一所民办园,但该园的园长却由具有独立建制的公办幼儿园——灵山县第二幼儿园的副园长担任,副园长则由该县第一幼儿园的保教主任担任。另外,该园还有两名公派教师支教,协助新华幼儿园法人管理幼儿园。

    黄庆成认为,这种民办公助的模式,不仅提高了社会力量参与办园的积极性,还缩短了民办园与公办园的差距,有效促进公办园与民办园均衡发展。

    与此同时,灵山幼儿园的设备设施也实现了从“零”到“足”的转变。2010年以前,灵山县的幼儿园设备设施靠向义务教育阶段借用,不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原有的教具、玩具靠幼儿自带和教师自制,质量和安全均不达标。如今,灵山县投入824万元,为幼儿园添置了一批设备设施和教具、玩具,幼儿吃、喝、玩、乐、学得到了全方位保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