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小学虚火折射资源配置失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4-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失去了多元标准的“择校”行为,强化的是我们的选拔性教育体制,固化的是集中教育机制,遏制的是孩子多元潜能的发展,特别是容易导致功利主义导向下的教育异化行为。

    ■徐冬青

    北京一所民办小学日前举行“幼儿园升小学”选拔,现场3000多名孩子竞争仅有的280个名额。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在教育界引发热议。

    每年这个时节都是家长为孩子“择校”的高峰期,很多家长都会竭尽全力调动所有社会资源,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一所“好学校”。但一所民办小学,只有280个招生计划名额,却吸引了超过3000名孩子前来竞争,无疑深深刺激了大家的神经。

    我们或许应该把视线从学校和家长身上转移开,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简单计算一下,在这场激烈的入学竞争中,将有2700多名孩子成为落选者。要知道,这是一批刚从幼儿园出来的孩子,他们原本对即将进入小学,即将成为小学生而兴奋、憧憬,但经过这次竞争,他们却成为“落选者”。笔者不禁要问:家长们按照成人的逻辑为孩子择校时,有没有从孩子的感受出发,考虑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明智?那么多孩子刚刚正式开始自己的学业生涯就成为“落选者”,这可能是笔者看到这则报道后最担忧和痛心的。

    而从家长们的择校热情不难窥视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文化心理依旧深重,加上“择校热”中所透露出的“攀比”、“投机”、“毕其功于一役”等不恰当的“择校”心理,则更是凸显出这种择校行为的不理智。据媒体报道,家长们之所以青睐这所民办小学,看好的是与小学关联在一起的优质初中。尽管报道中提及,校方已经明确宣布与相关初中并没有必然的升学承诺,也没有向家长提供相关保证,但家长仍趋之若鹜。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解释?两所学校之间又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作为局外人,我们不得而知。

    如果从办学市场的角度来看,上述火爆现象正可以反映出我国民办教育市场不成熟的状态。我们知道“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对于民办学校来说,招生属于市场行为,有的民办学校“门庭若市”,有的民办学校“门前冷落”属于正常现象。透过北京这所民办小学招生火爆的现象,我们大致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究其根本,首先在于我国优质教育供给不足。对于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般来说,满足老百姓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供给是基本能够满足需要的。但是像媒体报道的北京这所民办小学,可以直接升入上一级优质初中,相对来说,这样的“优质校”供给还不能满足老百姓旺盛的需求,招生出现火爆场面则是必然。

    其次,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还不能发挥基础性作用。北京这所民办小学招生火爆现象的背后,是市场并未有效发挥配置教育资源的作用,致使教育供给中的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与有效、均衡的成熟教育市场状态相比还有较大距离。一些民办学校的火爆招生场面说明,我国的教育市场供求均衡的成熟度还不够高,还处于一种非均衡且波动性很大的市场非正常调节状态。以上这些都表明,市场尚未真正发挥作用,不能真正让优质教育涌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而政府推行的基础教育均衡化政策,也只能是一种底线均衡或标准均衡,短时间内很难达到优质均衡乃至特色均衡的发达状态。

    此外,广大家长“择校”的标准始终是单一地为了升学,看重的是学校而不是学校的教育。这些都导致家长内心缺少自己的教育“尺度”,对自己孩子应该怎样成长缺乏长远规划,反映了家庭教育旨趣的缺失。失去了多元标准的“择校”行为,强化的是我们的选拔性教育体制,固化的是集中教育机制,遏制的是孩子多元潜能的发展,特别是容易导致功利主义导向下的教育异化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家长的责任是不能推卸的。一方面,我们的家庭出于“对孩子负责”的心理而进行“择校”,另一方面,家长却在放弃自己对孩子成长的教育责任,以及有效且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主动担当意识。

    至于说到通过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方式,锁定生源从而达到改造薄弱小学的目的,这种举措不失为一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但在笔者看来,这只是权宜之计。一方面需要考虑具体地区的生源状况,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九年一贯制是否能够真正带来优质教育资源的增加和合理分配,是否能够真正激活办学体制的活力,以及能否真正注入新的资源从而保证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就区域整体来说,区域教育质量如果下降或本身不能得到保证,将刺激家长的区外“择校”意愿和行为,对区域内教育的整体稳定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当然,九年一贯制学校在相关条件到位的情况下,如果执行得好,对促进区域内教育走向优质均衡还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作者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