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淘汰制回归育人本义
博导的地位岿然不动,这既扭曲了博导的本义与实质,也有害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学生学术的发展。
■徐秉国
据媒体报道,天津大学将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从明年开始,博士生招考将取消统一笔试,代之以“申请—审核”制;导师资格将实行年度审核制,不具备指导能力或培养条件的导师将面临“下课”。
我国自实行学位制度以来,高校一直实行比较严格的博士生导师选聘制度。因为博士生导师要能够引导博士生学会研究、善于研究,所以这就要求导师自身在学科、学术、学问上已经达到了能够指导博士生进行研究的学术水平,一般来说,也就是教授的水平。所以,在我国高校教师要成为博导,得首先解决职称,成为教授,然后再申报并由学校进行选聘,通过后就获得了博导的资格。这种博导选聘制度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教育主管部门过分强化了博士生导师选拔制,缺乏相应配套的考评与淘汰机制,结果使博导成为一种资格并且演化出两个突出的弊端:一是荣誉化。博导本是以教授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却异化为一个比教授还高的职称、比教授还高的荣誉。在人们的意识里,博导无论在级别还是地位、待遇上都高于教授,成为教授头上更耀眼的光环。二是终身化。教授的“博导”资格一旦获得,以后就不再考评教授的培养条件与能力,无论教授后续学术研究是否有力、指导责任是否到位、培养质量是否合格,基本上不再淘汰,形成了事实上的博导终身制。
而在本质上,博导只是一个流动的工作岗位,而不是什么荣誉;只是暂时性的,而不是什么终身制的。在国际上,培养和指导研究生的教师,根本没有博导和非博导的区别。按照正常的教育机制,成为博导并不困难,要求的是能够对博士生进行指导的条件与能力。一般来说,只要是高校教师,不论职称是教授、副教授,还是讲师,只要符合有博士学位、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所在学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人有相当的学术水平等,就能申请博导,并且审批权在学校。当然,如果以后博导的这些指导条件与能力没有达到,自然也就失去了继续当博导的资格。
历史已经证明,能够进入却没有退出机制的评价方式只会造成一潭死水。事实上,这种博导资格终身制度所带来的弊病已经日益显露。一些教授成为博导后,有的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懒散心理,疏于、怠于学术研究、教书育人;有的热心于跑课题、项目,然后让学生代劳,自己做起了博士生的“老板”,专注于虚名与实利。结果造成学术上停滞不前,与合格博导的要求渐行渐远,虽既得不到学术同行的认可,也得不到所指导学生的肯定,但博导的帽子照戴不误,博导的地位岿然不动。这既扭曲了博导的本义与实质,也有害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学生学术的发展。
革除博导终身制所带来的弊端,必须改变这种博导“不分良莠、只进不出”的状况。2013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强化与招生培养紧密衔接的岗位意识,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为此,高校既要扩大博导的选聘范围,不拘一格,规定副教授、讲师等符合条件的非正教授职称的教师也可以申请做博导,拓宽博导的“进口”;同时也要完善博导的淘汰机制,根据学校年度招生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和培养质量,确定教师的招生资格,并且招生资格需经年度审核,撤销那些“三无”(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博导的资格,疏通博导淘汰的“出口”,完成博导资格向博导岗位的彻底转变,最终改变博导的终身制,使博导回归育人本义。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与动力,博导也不例外。打破博导资格终身制,让博导们能上能下,让有条件的人都能参与竞争,“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是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势在必行之举。基于此,天津大学博导制度改革的价值与意义值得期待。(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