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校怎样培养新闻传播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在上海电视台“新闻夜线”栏目实习。图为2011级学生在演播室旁的编辑室制作节目。邵安琪 摄

    编者按  教育部提出,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要求,以实施“卓越计划”为抓手,着力创新高等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领域人才培养机制。目前新闻传播相关专业有专业布点1080个,在校本科生达到23万人。以推进地方党委宣传部门、新闻机构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为重点,把高等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今天,我们介绍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改革举措,敬请关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充分利用共建资源和人才优势

    部校共建打破了固有界限,促进了业界与学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对新闻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可贵探索,形成了鲜明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讯员 张婷

    2001年12月,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签约共建新闻学院,在全国首创地方党委宣传部门和高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模式。如今,部校共建模式已步入第十三个年头,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说,复旦大学正着力积极谋划全面深化共建的新方向、新思路和新举措,以全面改革的勇气,站在更高的起点,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率先占领新闻学科制高点,率先推进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教学体系改革。

    记者进课堂 教师去媒体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播方式瞬息万变,课堂上经常需要不断更新传媒发展动态,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校共建打通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推动“记者编辑进课堂,教师学生进媒体”。

    文汇报社会政法部主任袁夏良上学期在新闻学院做了五场“前沿讲座”,反响很好,这学期又在新闻学院为大三学生开了一门“新闻编辑与评论”课程,每周三都要来学校给学生上课。用他的话说,虽然上课只占用一天的时间,但备课可是要花费一番心思,不过收获也是有的:“我们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践和积累,但是一直没能好好地梳理和思考。备课、讲课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梳理的过程。”

    “当下中国的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究竟该怎样做,我需要到最前沿的一线去观察,离问题最近,才有机会去认识它分析它。”新闻学院的张涛甫老师去文汇报挂职,任国内部副主任,谈及感受,他说真正有了一种“在场”的感觉。在课堂上,媒体的策划、选题、把关的过程可以“随手拈来”,做到了“落地”。在东方网挂职的林溪声老师感受更深:“我的一门课是讲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如果没有新媒体的体验,很多东西根本讲不出来。”

    从2009年开始,由解放日报发起,新闻学院与多家媒体合作,开设“媒体进课堂”系列讲座,将来自媒体一线实践的讲座融入到了新闻教学内容体系中。其中,“东方青年讲堂”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整合内部优质资源,提出“精品课程菜单”,供学院根据教学需要“点菜”。骆新、何婕、秦畅、李欣等著名主持人开设的讲座反响热烈,很受欢迎。

    部校共建打破了固有界限,促进了业界与学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对新闻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可贵探索,形成了鲜明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以致用 让学生上“前线”

    “好学力行”,是复旦新闻学院的前身——新闻系老系主任陈望道留给复旦新闻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几个大字一直镶嵌在新闻学院教学楼大厅,作为系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闻学子。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本科生在四年中必须完成两次实习:二年级暑假为两个月小实习,三年级第二学期为半年大实习,共计6个学分。2004年,新闻学院与上海6家媒体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先后在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厦门等地以及香港特区和海外建立实习基地或派遣学生前往实习。

    正在东方早报实习的硕士生郑林说:“学院提供的实习机会,相比于其他学校还是比较全面的,可以在很多媒体中选择。”对此,在SMG(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做夜班编辑的韦尚瑶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学校给了我们一个选择的机会,你可以选择加入它,也可以选择其他。”在央视、新华社都待过的张帅今年将研究生毕业,她认为大学是一个趋于理想的环境,实习可以让人深入现实,体会到环境的差异。

    “既然是部校共建,也可以在学院设立实验室,共同研究传播方式新的突破和发展。”今年已经大四的彭坤在新华社上海分社实习,他的目光显然看到了更加长远的地方。

    据悉,新闻学院在已有的教育部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基础上,依托复旦大学多学科优势,将打造一个全新的“新媒体传播实验室”,主动对接上海媒体进军新媒体的紧迫需求,紧密跟踪新媒体传播的形态变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跨学科的前瞻性教学与研究。

    完善共建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部校共建的过程,实际上是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互利合作、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新闻学院管理层面的部校融合,是发挥共建优势的有力组织保障。共建后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设有院务委员会,院务委员会由上海宣传管理部门、复旦大学、中央新闻单位驻沪机构、上海各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以及一些新媒体负责人、业界著名人士担任。

    新闻学院2005年启用了位于国定路的新院区,极大提升了硬件水平,改善了教学环境。上海市委宣传部在新闻学院院区内建设了新闻学院培训中心;支持新闻学院舆情调查中心建设,共同开展了数十项重大舆情调查。上海市外宣办与复旦大学共建了上海市公共传播培训中心,为外宣工作提供人才和科研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投资建设的新闻学院-SMG演播中心,拥有具备国内领先水平的先进设备,为学生参与节目制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深化共建的过程中,新闻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进一步整合发挥复旦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深化新闻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进一步与业界保持高度互动,充分利用业界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人才。2012年,为加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协调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专门制定了专业硕士校外导师工作计划。校外导师和学院导师共同带研究生,在指导学生选课、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方面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近年来,到新闻单位一线锻炼越来越受到青年教师的自觉重视。“上课的底气都足了。”从东方早报回来的伍静老师说。不过,她同时也提出:“如果能有一个常态化的机制就好了,设一个岗位给我们,我们不断派人过去,这样参与感更强。”

    学校党委书记朱之文认为,共建12年来,新闻学院充分利用部校共建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紧紧依托复旦大学的综合性学科优势,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对外交流和院区建设、硬件提升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行业人才上课堂 传播学生入行业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媒体众多,学院充分借助这一优势,已与40多家媒体和企业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大学生创新实践与就业实习基地”、“学生课外创新活动中心”。

    ■通讯员 孙宏志 祝和平 臧江江

    与国内老牌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相比,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不过十年,算不上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这样一个理工科占优势的学校,如何办好人文社会学科?如何将“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探索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文科学生 拥有的不只是嘴和笔

    很多人觉得,文科生没什么了不起,无非是一张嘴巴加一支笔。新闻院校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的弊端一直被业界诟病。

    著名电视批评家、曾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的李幸教授分析说,传统的新闻学院教学长于应用,人文教育却不尽如人意。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决定在重视应用的同时,把文史哲的师资力量纳入学院,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开设大量人文基础课程,让学生不仅会动手动口,肚子里还有用不完的“存货”。很多毕业生对这种“充电”课程念念不忘。

    最近,学院还在原有基础之上提出了每人100本经典书籍的读书计划,并将其纳入学生考核当中。由于这些通识课程的教学安排扎实,学院得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认可,签订了协议共同培养一流专业人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