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校怎样培养新闻传播人才
经过多年探索,学院初步形成了文理渗透、专业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知识架构,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数学和逻辑学、传播学、管理学等8个层面。毕业后担任腾讯部门经理的王一粟说:“学院培养了我们的学习能力,为我们未来的成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除此之外,学院也非常重视实操能力的训练。走进学院面积达300平方米的电视演播厅,会让人以为进入了专业电视台。化妆间、备播间、演播厅,虚拟演播蓝箱、导播监控室、录音室等标准配置,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与亲手操作熟悉各个流程。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媒体众多,学院充分借助这一优势,已与40多家媒体和企业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大学生创新实践与就业实习基地”、“学生课外创新活动中心”。行业人才上课堂,传播学生入行业,行业和课堂的双向交流司空见惯。
被誉为营销传播界“奥斯卡”的“艾菲奖”、世界三大节之一的“纽约节”均定期在学校巡展。后者还直接在学院设立纽约节媒体中心,负责节运作管理的国际奖项。集团定期开设创意公开课,邀请世界级创意大师点评作品并进行主题演讲,表现出色的学生将有机会赴4A级公司长期实习并参加纽约节的国际盛会。
学院院长苏宏元表示:“我们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拓展学生宽广的视野,夯实其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出奇制胜 打造文科中的“工科”
2004年,国内新闻学等“传统专业”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全国开办新闻专业的院校有600多家。那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如何杀出重围并崭露头角呢?
“如果以常规思路去复制和同质化发展,我们显然不具备竞争优势,因而申办传播学专业成了我们本科专业发展的首要选择。”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教授说,这不仅因为传播学专业当时全国仅有4家开办,也是缘于传播学的学科“定性”——传播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社会科学,现代社会尤其是信息与传播技术革命是其发展的背景,多元、开放、应用性强、体系较为庞杂是其显著特色。
融合涉及的技术问题往往是传统新闻院校的软肋。随着传播的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光靠感性不行了,传播要精确,需要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而这些恰恰是理工科的优势,所以新闻与传播学院早早提出了“建设文科中的工科”的发展路线。
苏宏元笑着说:“就像蜜蜂采蜜,和工商管理学院合作、和电信学院合作、和软件学院合作、和计算机学院合作,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处寻找资源,在此基础上建设的专业融合了文科、理工科的优势,发展势头迅猛有力。”
后发也有后发的好处,可以实践很多新的理念,在文科院系设立实验教学课程即是一例。负责实验室的朱建飞副院长介绍说,除了新闻采编、摄影摄像、设计与制作和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等课程,学院还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开设了网页设计、多媒体素材与制作、网络编校软件应用等系列课程,这些课程让文科生们受益匪浅。
如今,新闻与传播学院已经拥有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并在年初与粤传媒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抢占云媒体时代的技术制高点。
学术研究 丰硕成果直接服务社会
负责科研的副院长段淳林教授介绍说,学院正在逐步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尤其是在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成立后,变化的态势更加明显:“原来只有课堂这个纽带,课余时间是‘散兵游勇’,现在通过基地和平台,大家被凝聚在一起。”
在信息传播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重点实验室瞄准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以新媒体与品牌传播专业的智慧和研究成果,支持政府决策、企业发展,服务社会,为加快广东省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实现文化强省的建设目标提供着强劲动力。
今年2月,学院与广州市经贸委等单位合作,由段淳林教授领衔研究发布的《广州品牌竞争力研究报告(2013年)》和“2013广州品牌百强榜”,成为全国首份针对广州本土品牌的品牌竞争力报告,在经济企业界引发了很大的反响。报告发布后,学院还将配合政府部门对品牌做大做强、创新拓展的计划,对这些品牌企业进行长期跟踪指导。
在此之前,华南理工便已经推出了日化、陶瓷、建筑等多份行业性品牌竞争力报告。段淳林说:“之前提到官产学研合作,大家心目中以为只有理工科才可以做到,现在我们也可以直接为社会服务,提到品牌研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华南理工!”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把课堂搬进央视演播室
■通讯员 吴珂
“各位好,这里是《今日说法》。”伴随着主持人路一鸣熟悉的声音,《今日说法》在中央电视台栏目演播室里如期录制。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期录制现场多了18位特殊观众——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
近日,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徐州携17名研究生走进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演播室,开展“法治报道案例分析”课的现场教学。央视《今日说法》栏目副制片人、主任编辑,也是“千人计划”法大兼职教授王宝卿带领同学们观看了一期完整的节目录制过程,并讲解法制电视栏目的新闻生产环节。
穿过走廊和扶梯,同学们终于进入期待已久的《今日说法》演播室。一进入演播室就看到了悬挂在墙壁上的LED大屏幕,聚光灯下主持人路一鸣正与编导紧张地对稿。王宝卿对同学们说,从灯光的使用到机位的设置,再到主持人的语言和形象,一切都要求精益求精,“要展现栏目的价值和立场”。在节目录制间歇,主持人路一鸣热情地与同学们交流,讲述了自己对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的理解。
节目录制完成后是趁热打铁的现场联合教学开讲环节。在演播室外的休息长廊里,王宝卿着重从实务层面讲解了电视法制栏目制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他说,法制新闻的报道要讲究社会价值、法律价值、故事价值和记录价值的统一。报道的内容不仅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满足传播的需要,也要有法律含量和典型意义,“记录和推动一个以法治理念和法律规范为价值坐标的社会”。
他特别强调细节在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性。“永远不要忽视细节的力量,因为它蕴含了整个事件的意义。”他说,无论是文稿的处理、故事的讲述,还是节目的录制、剪辑,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都不能忽视,“对细节的精益求精才能保证节目品质”。
针对同学们普遍感兴趣的主持人问题,王宝卿还阐释了主持人串场与点评在节目中的功能。“主持人的串场不仅能够调整叙事节奏,还起到梳理案情、起承转合的作用。”由于电视与纸媒表达方式的不同,主持人在评论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角色,“主持人的评论能够总结全篇,揭示案件的法律价值,展现人性的多维面向”。
随后,刘徐州则从学术研究方法论层面启发同学们思考。他说,一个精品电视栏目制作的现场观摩可以给与大家新鲜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但是这绝不是我们今天来此意义的全部。好奇、感叹、兴奋、刺激之后,能提出基于实践、并跳出实践,甚至是指导实践的学术问题,并找到相对科学合理的方法去破解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磨砺学术能力、提升学术见识的目标。
他结合现场观摩举例分析了几个研究选题的位阶和价值,进一步诱导大家思考。“《今日说法》研究”、“《今日说法》主持人研究”、“《今日说法》节目生产逻辑的转型”几个研究选题大家说哪个好?为什么?如果让某个同学研究最后一个题目他该怎样研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今天的演播室录播现场没有嘉宾?为什么没有嘉宾?没有嘉宾的“说法”节目其生产逻辑是怎样的?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这一模式?所占比重为多少?说明了什么?嘉宾的专业领域都是哪些?如果做这样一个系统梳理我们会看到栏目可能呈现出怎样的品格……
他说,《今日说法》作为电视法制栏目的标杆具有研究的典型性与现实价值,其背后的生产逻辑引人关注,除这类中观性问题,与生产相关的各类宏观和微观的各类问题都值得探究。”
他鼓励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观摩体验,树立问题意识,选择小的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充分利用学校与《今日说法》栏目良好的合作机制,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一次尝试,未来还将探索“新闻工作坊”、“项目式教学”等多种形式,使新闻课堂与实践进一步接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