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能量传递正能量 教育梦牵系中国梦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时任广东省国民政府主席宋子文为振能学校校刊题词
宝安档案馆馆存振能小学历史照片
当初用于振能学校校舍的碉楼
当年振能学校的“童子军”
振能小学现状鸟瞰
振能小学,中国教育百年历程中的见证者、实践者与理想主义者。
一百年来,深圳市振能小学承载了太多的故事,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印证着中国教育百年的风雨兼程之路,伸展学校百年发展的历史纵坐标;踏入新世纪,身处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作为流动人口子女占比超过90%的一所特区小学,正以人文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姿态,推进着教育公平层面的纵深实践,铺开学校在民生热点领域的社会横坐标;坐落在历史纵坐标与社会横坐标经纬上的,正是百年振能人的教育文化、教育精神、教育信仰,紧紧牵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教育梦想。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印证中国教育的百年风雨
中国自古有优良的教育传统,最古老的《尚书》便说:“学于古训,乃有获……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惟教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简言之,教育关系年轻人的成长,关系到文化的未来和民族的未来,可谓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中国百年的现代教育历史虽然屡受各种思想侵蚀,但重教向学之心之志,不绝若缕。振能小学的百年历史,既见证了百年的华夏巨变,同样袭承了古老高贵的民族精神。
在民国(公元1911年)以前,深圳观澜松元厦陈氏振能家族计有庠生(秀才)11名,监生34名,例贡生1名、举人1名,诰封奉直大夫2名、诰封恩赐九品2名、诰封五品同知2名、五品加二级诰封三代奉直大夫1名、倒贡生钦加五品顶戴中科书中书1名、倒授州同知衔3名、国子监大学生1名。另有武举人2名,武秀才12人。1914年,振能族八代孙辅发翁联络世琴、世芬、桂森、耀南等族中先贤,共同提议将族中9所私塾合并,开办现代学堂,用永修斋作为办学校址,并定名为“永修小学”。
1923年,族中长老建议,为彰祖德,永垂纪念,学校名称冠以祖讳——振能。1924年,学校以“振能小学“的名称公开招生。据《宝安学会杂志》记载,当时“宝安县学校招生困难,因不能招生而停办,就学校总数而论,减少1/3,如县立第一高小的学生不及30人,沙井、新桥、岭下、上村等乡立学校,近更次第停办。办得较正常的小学,只有观澜松元厦振能学校一枝独秀……”
1929年春,巍峨宏伟、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振能学校新校舍落成。建筑面积约2460平方米,并充实和添置了图书、教具和设备,学生达200多人,成为宝安县最负盛名的学校。1931年,私立振能小学被授予“振能代用中心国民学校”,此名称一直延用到1949年底。
1938年底(当时为春天开学),因日敌大举南侵,宝安地界,生灵涂炭,宝安县所有公立学校均告停办,振能学校被迫决定1939年停办。1940年春,在侨汇中断、异常艰难的时局下,振能人不忘祖训,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极其艰难的情景下,竟然让振能学校复课了!成为当时的一个奇迹!也是抗战时期宝安县仅有的坚持办学的完全小学。1944年底至1945年上半年,振能学校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在战火硝烟中巍然屹立,奇迹般地筹办升中班。这种精神,在抗战胜利后,迅速向国内外传播,使外族人士、旅外侨亲纷纷将子女送回振能学校就读。学生中顿时增加了不少白皮肤黄头发、黑皮肤卷头发的青少年,在当时,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校”。
1946年9月1日,在振能小学的基础上,振能中学正式诞生,使“振能学校”成为一座从幼稚园到初中的“完全学校”,教师中具有大专学历的占85%,而当年宝安仅有公立的南头中学和深圳中学,他们的教师中具有大专学历的占65%。10月14日(农历九月二十日),振能公诞生纪念日,许多旅外侨昆(含旅港人士)专程回乡,与全族人氏及振能小学、振能中学全体师生共同庆贺,并举行了隆重的振能中学开幕典礼,并永定是日为校庆日。
1948年至1949年,是振能学校(含振能中学和振能小学)的中期鼎盛时期,已经计划开设高中部。1948年12月,《振能中学校刊》创刊,时任广东省国民政府主席宋子文为振能中学校刊题词“英才蔚起”;时任广东省教育部门领导题词“育德培才”,以及刊载了陈世经老校长和陈展区校长的文章《振能中学沿革》和《振能校史》等。
1949年秋,学校教师中的地下党员陈剑虹先生率学生参加革命,迎接宝安解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次年(宝安县实际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解放,推行新政从1950年开始),振能学校收归国有,把振能中学独立出来,更名为宝安县第三中学,后因位于深圳镇的宝安第二中学更名“深圳中学”,原振能中学又从宝安第三中学改为“宝安县第二中学”,1959年,改名为“观澜中学”,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振能学校小学部迁回到松元厦村里祠堂上课,并取名“松元小学”。
1950年至1960年期间,新中国经历“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振能小学经常搬迁,居无定所。1963年至1964年,历经“四清”运动,工作队进驻学校,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的冲击,几乎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工作。1965年,在陈添喜校长的带领下,师生一起努力,用废旧材料在背夫山建立新校舍,建筑面积240平方米,振能学校结束了长达15年的流浪生涯。1969年,“文革”期间的振能小学一度下放给农业生产大队管理,由贫下中农组成“贫宣队”管理学校,教师没有工资,只记工分。振能学校跌入了历史低谷。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也为振能小学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创造了机会。1981年,出生松元厦的振能公十世孙陈书香调回学校担任校长。他极力主张恢复“振能学校”名称,并努力完善学校的设施建设。1982年,经多方努力,有关部门终于批准将“松元小学”重新改称为“振能小学”。
1987年,振能小学教学楼(现行政办公楼)落成,为表彰一些侨昆在捐资办学中的突出贡献,9间教室和图书室被分别命名为:约翰、巧棠教室,应洪、官新教室,棋祥、振威教室,秋煌、剑玄教室,炳新、春兰教室,旭初、能成教室,炳伦、秋伦教室,素伦、素强教室,玉棋、菊清教室和赖云英图书室。
1996年,观澜镇教办打算让振能小学整合到新田小学去。消息传回村里,群情激愤,村民很快达成一致共识:坚决反对学校被整合。振能校友以联署签名的方式直接向深圳市有关部门呈送了《致深圳市宝安区政府的公开信》,强烈要求保留在宝安、在深圳教育史上作出特殊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独特地位的振能学校。村里当即成立了筹备委员会,筹备振能小学教学楼建设。1998年,新教学楼(现教学楼)落成,振能小学以崭新的姿态迈开踏入新世纪的脚步。
人文化 个性化 多元化
推进教育公平的纵深实践
从1998年至2014年,依托百年的传承与积淀,乘改革开放之春风,振能小学赢得了发展最快的16年,由一座乡村小学,成长为一所现代化、信息化、人文化的学校。学校2005年晋身广东省一级学校,2006年成为广东省绿色学校,2008年成为深圳市书香校园,2001年、2008年两次荣获深圳市办学效益奖,以及被评为深圳市先进办学单位和区优质化学校、德育绩效示范学校等。
1996年以来,恰逢教育公平问题成为愈来愈热的时代呼声。关于教育公平,基本界定为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中,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受到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振能小学作为一个基础教育的基层实体,正努力打开教育公平的另一扇视窗,那就是担当起校内教育公平第一责任人,让每一位就读于振能小学的学生分享公平的教育。
2002年3月,振能小学通过充分论证,正式提交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申请评审书,开展广东(深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重点放在深圳市流动人口子女与教育课程的适应性、学校教育目标的弹性界定、学校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等问题,努力探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模式和成长模式在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支撑点。
通过研究,振能小学深刻认识到,公平不是平均,同样的人受到不一样的待遇是不公平,不一样的人受到同样的待遇也是一种不公平。校内教育公平的要义应该是尽最大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的教育,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教育公平真正落实的关键环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