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车夫其实不丢脸
■姜朝晖
据媒体报道,北京后海三轮车队5月初希望招到2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懂英语的年轻人,提供每月6000到7000元的薪酬,还有晋升到管理岗位的机会。但一个月过去了,面试的大学生还是个位数,还没人确定会留下。
“大学生车夫”作为一个新鲜事物,看来并不为大学生所认可。虽然是普通车夫,但在后海,为各国游客讲解老北京的故事,其实还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传播者。但是,这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显然并不为大学生所青睐。也有人坦言,如果做体验式的服务,或许尚可,但要数年如一日地干下去,即便待遇再好,估计也很少有大学生愿意从事这份工作。
笔者以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如此紧张的社会环境下,招聘“大学生车夫”遇冷,应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身体问题,拉车是体力活,很多大学生身体方面欠缺相应的素质;其二是观念问题,即使蹬三轮车的老大爷,刚开始时也害怕街坊邻居指指点点,大学生就更加在意面子问题了;其三是保障问题,虽然车队能够提供相应保障,但顶多也是依照企业标准,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和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还是有些差距;其四是发展问题,虽然车队可以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管理岗,但是整体发展态势似乎并不太明朗。由此可见,即便待遇不错,也未必能够吸引大学生。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另外一些相反的大学生就业现象,哈尔滨市2012年招聘街道卫生清洁人员,竟然有高达3000多名的大学生报名,其中还包括数十位研究生。究其原因,是因为提供了正式的编制,有大学生竟喊出了“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择业口号,这其实是一种就业误区。大学生是社会最富有创造力、最具活力的群体,就业不应狭隘地拘泥于体制内,更应该面向体制外广阔的天地。客观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国家能够提供的正式编制非常有限,不可能所有大学生都从事公务、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何况即便是这些公共部门,政府也在探索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逐步在推行聘用“合同制”改革。
总之,“大学生车夫”招聘遇冷,实际上还是映射了大学生就业观的保守。固然,国家、社会、企业需要进一步保障大学生就业公平、发展等方面的权益,但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端正就业心态,能吃苦耐劳,甚至敢于从事“丢脸面”的工作。靠自己的劳动生存、发展,其实不是丢脸面;相反,就业前对工作挑三拣四,入职后习惯混日子,才是真正的“丢脸面”。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